記者 游博尹、李顯營、洪嘉萱/採訪報導
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公布的「2021年性別不平等指數(GII)國際比較」,台灣的性別平等表現在全球排名第六,位居亞洲榜首,但家務分工所呈現的面貌並非如此。根據行政院公布的「2021年性別圖像」調查統計顯示,15歲以上有配偶(含同居)女性,平均每天無酬照顧的時間為4.41小時,包括做家事、照顧家人及志工服務,是男性的近三倍,顯見當前操持家務仍以女性為主。
支持性平 態度保守
根據《台灣民眾性別角色態度的變遷:1991-2001》研究結果顯示,台灣1990年代民眾的性別角色態度在十年間有明顯地傾向非傳統的方向變遷,對於男性負責養家糊口,妻子負責照顧家庭的觀念持開放態度的比例逐漸增加。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蕭英玲表示,依然有35%的台灣民眾認同「男主外女主內」的觀點。
蕭英玲指出,根據相關研究,知行不合一現象出現的主因,乃大部分已婚女性的經濟依賴程度比已婚男性來得高,就現實層面考量,薪資較高的男性投入家務的成本更高。她以相對資源論解釋,擁有較多經濟資源的配偶,在家務分工上比較有談判的籌碼,來減少投入家務的時間。
資料來源/台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及性別的影響 |
蕭英玲表示,女性做家務的時數是否能夠減少,取決於其收入的高低。她指出,雖然擁有較高收入的女性得以付費將家務外包給他人負責,但尋找清潔服務及付錢的責任還是由女性承擔,並沒有消除原先家務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于若蓉則認為,隨著時代變遷,台灣男性與女性投入於家務的時間都有減少的趨勢,原因在於市場提供外食等協助完成家務的服務,或是掃地機器人、全自動洗衣機等市場產品的運用。她指出,雖然仰賴外來服務有助於減輕男女承擔家務的負擔,但依然有民眾在觀念上認為家務還是得由家庭成員負責,尤其是已婚女性。
調整政策優先次序
按行政院「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今(2022)年8月起,政府發放的第一胎育兒津貼從原本每月補助3500元提高至5000元、第二胎每月6000元及第三胎以上每月7000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王舒芸指出,發放育兒津貼不僅無法改變大部分女性負責照顧孩子的事實,還被周遭的人認為照顧小孩不再是做白工,增加已婚女性表達想要外出工作需求的難度,無法促進性別平等。
王舒芸表示,相較起公共托嬰服務和育嬰假,政府在育兒津貼政策所投入的資金比例是占最大的。她認為,政府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應調整政策預算的比例,以能夠促進性別平等意識的公托和育嬰假政策之資金投入為優先,其次才是育兒津貼。
王舒芸解釋,唯有提供完整且充足的公托服務,才能減少女性在家照顧孩子的責任,提升女性進入勞動市場的意願。而父母雙方可同時申請育嬰假的政策,則鼓勵男性進入照顧領域,承擔更多小孩的照顧責任,才能減緩女性下班後開始第二輪班的負擔,改善家務性別分工的現象。
打造友善育兒職場
為了鼓勵雙薪家庭共同參與子女的成長過程,勞動部放寬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期間的彈性,根據勞動部最新發動的「育嬰留職停薪實施辦法」,爸爸媽媽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期間可少於六個月,但不低於30天。于若蓉指出,雖然僱員可申請育嬰假、留職停薪津貼等,但依然有僱員害怕休假後難以返回職場,丟了飯碗。
于若蓉建議,企業應打造友善的育兒職場,比如提供短期托育場所,讓僱員隨時能夠查看小孩狀況,也無須請假離開職場處理有關小孩的事情。他說,營造友善育兒的職場環境不僅能讓僱員安心工作,也能鼓勵男性僱員帶小孩去上班,改善家務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中性家務歸屬 幾由女性承擔
儘管各項數據顯示台灣民眾在觀念上逐漸傾向家務分工性平化,但行為和意識的改變卻不大,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藍玉玲指出,看似有平權意識的民眾,由於仍存在性別刻板印象,實際上並沒有表現出對應的行為表現。
從藍玉玲和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烘煜的研究指出,受訪者認為,許多家事如陪伴爸媽、接送小孩等,是男女皆可負責的家務,稱為「中性家事」。當受訪者被要求在限定的時間內將「中性家事」歸類為男性或女性的責任時,高達六至七成以上的人習慣將其視為女性的責任。
藍玉玲解釋,無論是出生於嬰兒潮,或是Y世代的台灣男性都會願意承擔屬於他們的家務,但女性和中性家務卻通常由女性負擔,且頻率趨近每日,導致家事分工不均,形成兩性家事不平等的現象。
|
蕭英玲強調,每個家庭應維持彈性的家務分工,而不是以性別來決定承擔的家務內容。她說:「做家事是為了維持家庭基本功能的運作,就像打棒球的時候,有人來不及接球,就需要有人能夠及時補位。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應該一起參與家務,而不是男性與女性只能負責特定的家務。」
教育從小開始 建構性平社會
在2021全球性別表現排名第三的挪威,不僅媽媽擁有12個月的育嬰留職停薪,爸爸也可享有六個月,讓挪威的男性在成為父親之後,工作之餘也可以投入時間養育小孩;而在歐盟性別平等指數(GEI)排名第一的瑞典,為了減輕民眾承擔家務的負擔,於2007年實施減稅政策,由政府支付50%的家務費用,包括清潔、洗衣及熨燙。
台灣是否能夠借鏡前述政策,蕭英玲指出,由於政府預算有限,目前以推動小孩和老人照護政策為優先;相對而言,家務清理的需求因人而異,且不會產生立即的影響,因此可能性不大。
無論是育嬰假措施、清潔補助政策,曾旅居挪威的《北歐超完美丈夫的秘密:做家事帶小孩不過是份內的事而已》一書作者李濠仲強調,台灣最該借鏡的是他們對於兒童及成人的性平教育。他指出,挪威在小學教育即納入性平課程,傳授男生有關烹飪、裁縫及織毛線的技能,從小開始教導小孩性平觀念,逐步建構性別平等的社會。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資料顯示,德國的父母一人可以申請長達三年的育嬰假,但在2020年,德國新手爸爸申請育兒假的平均長度是3.7個月,但德國媽媽卻是14.5個月。李濠仲表示,先進的性平政策也不能保證有一個進步的社會,就算政府推行優渥的育嬰假也不能確保男性一定會使用該假期。對於成年人,男性需要自我教育,克服外界對於男性性別角色期待所帶來的壓力。
危機就是轉機,李濠仲指出,在台灣少子化日益嚴重下,反倒是一個促進性平觀念的機會,過去因為討論得不夠深刻,因此沒有機會去思考親子教養時間的比例;而近幾年性平意識抬頭,育嬰假、友善育兒職場等政策的推行,皆是探討男性及女性投入家務時間的機會。他表示,唯有不斷討論相關的議題,才能讓性平課題持續獲得民眾的關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