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伐補償條例》衝擊 台灣竹林及產業浩劫?

記者 王駿凱、李如、吳宣翰 / 採訪報導 

竹子盛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更讓各種類竹子蓬勃發展,對於早期台灣農業社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材。但隨著工業發展,傳統竹材逐漸被經濟效益高的塑膠取代,政府頒布《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後,導致無人願意砍伐竹林,造成竹材短缺問題更是日益嚴重,除面臨荒廢外,甚至可能會延伸出更大的山林危機。

陽光下綠意盎然的竹子。攝影/王駿凱

禁伐補償成效不佳?規範不清為主因 

為處理原住民保留地,達成維護國土保安、綠化、保育、減輕天然災害,行政院原民會於2016年頒布《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簡稱《禁伐補償條例》),由林務局及各縣市公所執行,只要禁伐區域木、竹林覆蓋率達到七成,便可請領每公頃每年三萬元的補償。 

然而立意良善的禁伐補償,最後卻遭質疑沒有好的成效。中央大學專案助理教授鄭揚宜表示,此政策從命名就出了問題,涵蓋範圍有一大部分都是人造林,而人造林本就該定期疏伐,才得以永續環境及地利。然而此政策卻被起了「禁伐」這個名字,可能使人誤會,以為是「不能砍伐」而非原意的「減少砍伐」。 

鄭揚宜提到,《禁伐補償條例》在執行策略上也同樣有漏洞。雖然政策規定,只要覆蓋率達七成便可以領取每公頃每年三萬元的補償,然而對「覆蓋率七成」卻沒有詳細的標準,而是由縣市政府來認定。在沒有一定的標準下,導致地主擔心砍伐完後被評斷覆蓋率不到七成,不如乾脆不砍,讓竹木自由生長。

然而置之不理的處理方式雖可以用在樹林上,對竹林卻是種危害。竹子平均生長週期約為十年,須定期砍伐維持,否則週期結束,竹林將面臨枯死危機,或是淪為農業廢材。而大片竹林的死亡,使根部失去原本的抓地力,將增加土石流及山崩風險。 

枯死沒有作用的竹子。攝影/王駿凱

《禁伐補償》減少利用 荒廢帶來危機? 

《禁伐補償政策》頒布以及嘉義縣政府農業轉型後,導致竹農砍伐竹林的意願降低,重創了竹業加工產業。天赦竹編發展協會總幹事蔡世緯認為,《禁伐補償》政策實際是反其道而行。因竹子特有週期性,衍生出一句竹農流傳的口訣:「存三去四不留七」,指的是不砍三年以下、尚未成熟的竹子,砍伐四至七年、最適合拿來使用的竹子,七年以上的竹子則因為太老,不能留,一定得砍。

竹林若未適當砍伐,除竹子可能死亡之外,因台灣地理東北季風盛行,若未妥善運用,竹材乾燥易燃燒,可能引發森林大火。蔡世緯表示,這可能是過去政府及學者除了保育之外,沒有想到的嚴重問題。  

除了上述的危險之外,蔡世緯認為,這樣的政策會為產業鏈帶來巨大的斷層。竹農及原住民因想領補償不再砍伐竹林,下游竹業加工產業缺少商品製作來源,產業可能間接被淘汰。台灣的竹子種類豐富且環境適宜生存,蔡世緯對於竹林現今荒廢感到可惜。同時他也提及竹業現況,時代進步的速度飛快,竹業目前還跟不上時代變遷的腳步,這可能也會成為未來竹產業必須面臨的問題。 

各類竹炭製品圖(左)竹炭麵、圖(右)竹醋液。攝影/王駿凱

《禁伐補償》衝擊產業? 林雋雅:竹產業已走向下坡

從古至今,竹子對於農家或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資源,竹子會被用來當作許多不同傢俱的材料。像有一種竹子稱為「巨竹」,在過去主要用來做竹筏使用。蔡世緯表示:「禁伐補償對於竹子產業的我們來說,影響真的很巨大,沒有人再去砍竹子,我們根本沒有原料可以用來生產竹子的產品」。

對於竹編商家來講,七年以上的竹子是完全無法使用,因為做出來商品的品質達不到標準,自然沒有消費者願意去購買。此外,塑膠製品也是影響他們產品銷售的一大原因,禁伐補償的出現,對竹子產業來說可說是雪上加霜。 

台灣竹會秘書林雋雅補充,「竹產業原本就正在走下坡,成為黃昏產業,而政策對產業來說,只是成為壓倒駱駝最後的一根稻草,並不是因為政策發布後才導致竹產業的沒落。」 林雋雅表示,當然政策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因為政策也實施了六年,如果再拖下去,竹子的生長時間也就到了最後的週期。

若要砍伐只能整片區域砍伐,她認為可以規劃疏伐。不但同時達到保育維持之外,還能夠有經濟方面導向,讓產業有更多新興的發展。若能夠修正判定補償方式,或許能夠達到環境及經濟雙贏。  

年齡三年的竹子(左)年齡四年以上的竹子(右)。攝影/王駿凱

竹藝結合園區 從「竹」了解台灣

位於南投的青竹竹藝文化園區除了結合竹藝產品、竹林生態園之外,還多了旅宿觀光。青竹竹藝園區解說員林炎圳說明,園區成立的契機源於當地農民團體「青竹生產合作社」,發覺竹林內演可見地分佈逐漸減少,於1997年成立園區,結合工藝及保育,勵志保護竹文化並傳承。

青竹文化園區解說員林炎圳說明當初創立園區的動機。攝影/王駿凱

園區內博物館更是展示各樣竹製製品,林炎圳表示,希望透過展示早期農業時代的生活必需品,間接讓民眾了解過去台灣早期的生活方式。除了保存過去工藝品外,園區也積極嘗試從各個面向創造新的商機,並於成立二十週年發表「竹製腳踏車」,為竹子工藝創造新商機。 

竹子可製成不同的民生用品,如:竹製牙刷。圖片來源/unsplash

對於園區生態,林炎圳表示《禁伐補償》對於園區中各品種的竹子並無影響,其中他們引以為傲的金絲竹,更是於11月19日病逝大貓熊團團的食物來源。針對竹林荒廢使用導致的竹林擴張,他認為可以透過選擇性種植,來控制竹林的擴張,並且帶來效益,一舉兩得。同時,透過市場淘汰機制,竹林的發展會自然而然地受到選擇。  

竹木製品業者王俐婷談及《禁伐補償》所帶來的影響,她表示對店家經營的影響並不大。因政策導致的竹材短缺,可以透過商品供應鏈的轉換,取用國外當地竹材,進行後續處理加工,並且大量生產。王俐婷認為原物料短缺問題可以通過國外代工、進口商品的形式得到解決。

竹編商店的竹編製品。攝影/王駿凱

《禁伐補償》從上路至今已達六年,而竹子的生長週期也不過僅僅十年,到第七年就不堪使用了,就算是在《禁伐補償》剛頒布時種下的竹子,如今也已達到成長的臨界點,此時便是正視《禁伐補償》並做出改變的最好時機。

要達成剛頒布時,綠化、保育和減輕天然災害的目標,就需要做出確切的改變,並由此作為起點,朝向產業轉型、吸引年輕人回流為目標,一步一步地令台灣竹林邁向更好的未來。

 

延伸閱讀:

當代竹藝突破框架 走出全新《竹跡》

父女共竹舊夢:百年篁城竹簾

泰雅竹鎌幫回鄉接棒 再創下一個綠金盛世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