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芯/採訪報導
北市木柵舊街區的窄巷內,一間看似老舊的鐵皮屋,手工製鞋師蘇義傑與其他獨立藝術工作者一同把這裡打造成共享工作室,而他也在此縫製出屬於自己的品牌。
創造獨特意義 客製個人需求
蘇義傑指出,手工鞋與工廠鞋最大的差異,在於手工鞋不會只追求外表上的光鮮亮麗,更多是如何創造獨特的意義給顧客,因此他提供客製化的服務,除了店內有各種花樣可挑選,客人也可以將自己想要的元素與製鞋師討論,並添加在鞋款上,他希望讓客人收到的不只是一雙鞋子,還有個人化的獨特性,這也是流水生產的鞋子無法賦予的意義。
製作一雙手工鞋所耗費的時間依照客人的需求有所不同,從設計圖的描繪、打版、取材、拉幫等,都需由製鞋師層層把關。蘇義傑表示,打樣的紙版必須算得非常精確,因為每公分都會影響到最後成品的形狀和品質的好壞,就連踩在腳底下的外底都是由鞋匠親手逐一堆疊,因此非常考驗製鞋師的技術。
蘇義傑的工作室提供客人免費的量腳服務,希望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的腳型。他認為現代人大多購買市面上的現成鞋,但每個人的腳型不同,長期被不符合自己腳型的鞋子壓迫,可能會對身體造成無形的負擔。蘇義傑表示,「腳是我們每天使用頻率最高、最累的部位,它從頭到尾背著我們的全身,穿好一雙屬於自己腳型的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蘇義傑工作室的客群包括一般的上班族、影視產業的造型師會慕名而來,除此之外,也有許多客戶因爲雙腳上的先天疾病、後天因素造成的傷害,無法在市面上購買到適合自己腳型的鞋子,只能穿手工訂製鞋,才能完全吻合自己的腳型,避免二度傷害。對蘇義傑而言,特殊鞋的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在於反覆與客戶溝通、調整,因為舒適度取決於客人最主觀的感受。
熱情驅使 融合歐亞風格
蘇義傑也曾追隨大眾流行文化,熱愛休閒、樣式更新更快速的球鞋,在沒有相關科系的背景下,卻對手工鞋產生了好奇心,即使手工鞋在製作上更耗時又費力,但他仍被它隱含的價值深深吸引。
然而,台灣並沒有足夠的手工製鞋學習環境,蘇義傑發現日本、義大利在手工製鞋有較充足的教育資源,考量語言溝通,他選擇先前往日本,開啟學習手工製鞋的旅程。赴日學習後,又到英國精進製鞋技術,發現與台灣重視簡單和快速有很大的不同,他將歐洲手工製鞋講究堅固、扎實、高品質的特色帶回家鄉,融入在自己的風格中。
推廣永續 反思快時尚
台灣製鞋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賴奇見表示,歐美國際知名品牌的時尚風格定位早已提前佈局至十年後,並且將未來的流行趨勢商品化販售,但因價格昂貴,幾乎只有大型企業才會購買,對於台灣手工製鞋產業逐漸小眾化,腳步永遠跟不上每年的流行趨勢,是較為不利的。
面對快時尚席捲製鞋業,蘇義傑也曾與時尚品牌跨界合作,以廢棄衣物布料作為元素,將環保與時尚融合,打造出零廢棄的時尚單品,除了能透過跨界合作激盪出火花,最重要的是推廣永續概念,以及對快時尚的反思。
對此,傳統製鞋業者余先生認為,政府沒有重視台灣手工製鞋產業的發展,導致資源不足,近年雖已開出高薪條件徵學徒,還是很少年輕人願意學習這項傳統技術,隨著老師傅年紀增加、體力不足,這項傳統技術也會逐漸消失。
針對這個現象,台灣製鞋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賴奇見也表示,公會與勞動力發展署合作,規劃製鞋技術課程,涵蓋學科與術科,其中術科也包含了傳統的手工製鞋技術,希望藉此培養台灣的年輕製鞋人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