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廢命運大逆襲 垃圾堆中找靈感的藝術家

記者 陳琪涵、施喬恩、蔡仁翔/採訪報導

近年來,人們環保意識逐漸抬頭,2015年聯合國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其中第14項「永續海洋與保育」,防止海洋生態多樣性持續惡化。海洋廢棄物(以下簡稱海廢)的問題就此浮上國際檯面,讓四面環海的台灣開始重視這項議題。

下午三點,中午時段用餐的客人散去,關上餐廳大門,終於到了海鮮餐廳老闆高志偉的放鬆時刻。從蒐集的海廢垃圾堆中挑出一個寶特瓶,拿起瓦斯噴槍對保特瓶塑形,不久後保特瓶搖身成為藝術品。

高志偉用瓦斯噴槍使寶特瓶遇高溫軟化塑形。攝影/陳琪涵
正在製作藝術品的高志偉。攝影/陳琪涵

脫離塵囂 找回自我

44歲的高志偉少時在台北就讀復興美工廣告科,畢業後卻放棄興趣,從事科技產業,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使他感到非常疲憊。八年前,一次假日至花蓮探訪親戚,愛上了花蓮的慢活與清幽的空氣,得知市區有店面要頂讓,便毅然決然接管,當起海鮮餐廳的「總舖師」。

高志偉與他的作品。攝影/陳琪涵

這間座落於花蓮市區的海產店名聲響播台灣各地,好客的高志偉時常自行開船出海捕魚,並將當日的戰利品帶回店內供應給客人。大約在一年多前的捕魚日,出海風浪較大,離開岸邊時發現許多海洋廢棄物滯留於地,於是他順手將那些垃圾打包帶回。

回到餐廳,看著那滿滿一袋的海洋垃圾苦惱該如何妥善處理,思考著有沒有可能讓它們重獲新生?於是第一個海廢藝術品就此誕生。

高志偉收集海岸垃圾帶回餐廳思考如何創作。攝影/陳琪涵

秉持「減法創作」 還原海廢真樣貌

沙灘上每一個海洋廢棄物,對於高志偉而言皆是他創作的素材,他認為,海廢創作出來的作品絕對是獨一無二,因為不會再撿到一模一樣的「垃圾」。高志偉說:「在創作時,我喜歡保留這個廢棄物一部分的樣貌,讓大家看出來它原本是什麼,也讓大家知道這就是你們丟的垃圾!」

然而,這也是過程中最大的瓶頸:「創作時的加法很簡單,多畫個圓、添加點色彩能讓作品更精緻,減法卻很不容易,如何在美化的同時保持素材的原味才是最困難的,但就該如此,才能展現海洋廢棄物的價值與這個議題的嚴重性。」他認為作品維持海廢原本的特色才能引起眾人的興趣,並能藉此告訴人們海廢的故事。

高志偉的作品中保有海廢部分原貌。攝影/陳琪涵

同為花蓮在地居民的盧志松談起好友高志偉,提及他長期關注海洋環境議題,有著一顆熱愛大海的心,可謂花蓮的環保大使,而近年來,花蓮部分地區的海岸在居民的守護下在海廢減少上也有些許進步。

花蓮北濱公園經居民努力已乾淨許多。攝影/陳琪涵

不過令高志偉感到意外的是,海邊除了觀光客帶來的寶特瓶與漁民留下的海廢漁網等垃圾外,竟然還有大量牙刷、布鞋等民生垃圾,讓他非常納悶,認為這些物品不應該出現在海邊,可見許多民眾對於海洋環境保育的觀念還未深刻建立。

因此高志偉為自己設下目標,期望自己能利用海廢製作更多的作品,並舉辦個人作品展覽,希望可以號召更多人一起投入海廢創作。雖然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如果藉此一傳十,十傳百影響眾人,才能讓「垃圾不落海」的觀念貫徹。

利用廢棄拖鞋創作。攝影/陳琪涵
高志偉最喜愛的作品。攝影/陳琪涵

 「我在創作時喜歡告訴大家,很多東西是我們平常擁有但卻不被重視的,他們其實都很有樂趣,希望大家多觀察身旁的人事物,如果你懂得欣賞它的缺陷你會發現,它的缺點可能才是最美好的。」除了利用海廢來創作,高志偉也喜歡利用有損壞的食材來進行果雕,這些充滿缺陷的東西,在他眼中卻充滿著無限可能。

高志偉致力於讓它們重獲新生,並賦予全新的意義,正當政府急切著想將海岸的垃圾徹底清除,高志偉也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守護著花蓮的海岸。

高志偉賦予海廢新生命。攝影/陳琪涵

政府帶頭「向海致敬

海洋廢棄物分為生活類、食品類、漁業類以及醫療類,每個地區會因地情差異產生不同類型的海廢。如漁業海口出現較多海廢漁網、船用纜繩等漁業垃圾;觀光熱區的生活、食品類比例則會較高。

根據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的調查,台灣的海洋廢棄物一般有10%是在海岸線上,其中塑膠材質的廢棄物占比最大,可見「塑膠」是海洋環境保育的巨大殺手。2020年,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以下簡稱海保署)推動「向海致敬」政策,以解決海廢污染為首要目標,並在所有的海岸設立權管單位,負責維護該段海岸的清理。

根據海保署資料統計,自推動以來全台海洋廢棄物清除總量從2021年的4155公噸至2022年減少到1770公噸,海廢量下降顯著,也顯示出民間與官方合作後驚人的淨灘能量。

海洋保育署海洋環境管理組陳鴻文科長表示,長久已來在海岸與河川的管理涉及的部會眾多,而藉由「向海致敬」政策垮部會合作。透過此計畫盤點各部會在管轄海岸清理與海廢源頭減量,分四年投入約65億5700萬的預算,達成「海岸清理、源頭減量、去化回收、資訊透明、海洋教育」的五大目標。

2020到2022主要通報海廢總量變化,今年通報的海廢明顯減少。製圖/陳琪涵、資料來源/海洋保育網

除了透過淨灘清理,從源頭減少垃圾才能更有效解決問題。我國政府也立法限制使用塑膠製品,從源頭減少海廢的數量。在「向海致敬」推動以前,2018年官方也有公布「台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並設定每五年檢討執行成效並發布更新方案內容,目前已更至第二版。

滬尾漁港內的政府公告,漁港區域遺棄廢棄物將處罰鍰。攝影/蔡仁翔

海廢問題雖無萬靈丹 但可化最小危害

雖然台灣政府已投入許多資源盡力處理海廢問題,成果也有彰顯出來,但顏寧表示:「海洋廢棄物的形成很複雜,涉及的管理機關也很多,要『完全解決』這個全球議題機率為零。」顏寧解釋,海廢成因繁複,且不像空汙與水汙染可用儀器測量並訂定標準。此外,除了要解決台灣自己產生的海廢外,就地理位置來看,還有洋流帶來的國際垃圾,所以解決海廢問題需要國與國合作。

海岸的消波塊堆滿各種生活垃圾。攝影/蔡仁翔

除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生垃圾,漁業的廢棄漁網是海廢主要來源之一,翔賀海洋企業社是一間台灣民營的廢棄漁網回收公司,主要業務是向港口船家回收不要的漁網,再送至下游廠商加工製成辦公椅。社長黃一忠表示,早期船家沒有回收廢棄漁網觀念,都是直接丟棄或是找無人地點燃燒。

黃一忠從事回收廢棄漁網行業已數十年,以自身經驗觀察,認為達到友善海洋目標必須扭轉漁民使用漁網的觀念。他解釋,雖然漁網大部分可以回收,但漁民並不懂,可見「教育」在這場海洋拯救計畫擔任重要的角色。

廢棄漁網數量可觀。照片提供/黃一忠
收集的廢棄漁網用卡車裝載再送去工廠回收加工。 照片提供/黃一忠

將視野拉往國際,歐美與日韓國家在海廢上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其中日本於2006年也成為首位執行「海岸快篩」的先鋒,找出主要累積垃圾的區域和來源並產生因應對策。2018年,顏寧也號召公民擔任科學家,首次對台灣1210公里的海岸線進行快篩。

  • 海廢快篩: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調查員會在海岸現場用視覺快速評估海岸上的垃圾量。以全台1210公里的海岸線為例,於每10公里為一站固定抽樣。調查員會在每站選定100公尺的範圍座位樣區,評估現場垃圾量、垃圾類型,最後用垃圾袋將垃圾打包,算出海岸有多少垃圾。

資料來源/YouTube 【綠色和平 臺灣】

如同顏寧所說,海廢治理涉及很多層面,包含,源頭減量,調查研究,清理再利用,推廣教育。而台灣在清除海廢的道路上,與鄰近的日韓相比或許晚了幾步,不過相對於他國積極執行淨灘清理,我國政府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便立即從政策著手,透過法規限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削弱問題根本,在源頭減量上,也值得他國效仿的對象。

要守護這塊寸土不能全依靠政府,人民也應提升環境保育素質,生活中能從減塑、回收做起,就如高志偉,雖只是盡個人微小的力量,但卻能發揮大大的影響力。

 

延伸閱讀:

海廢變黃金 廢蚵繩羽化成絲金

「濱」臨絕境―濱海掩埋場的垃圾悲歌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