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游博尹、李顯營、洪嘉萱/採訪報導
台灣生育率雪崩,政府在2018年提出「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試圖減緩日益嚴重的少子女化現象。然而,當下人口的死亡率已超過出生率,進入負成長時代。總統蔡英文更公開表示少子化是國安問題,引發關注。
忽略數據 誤判情勢
為緩解少子女化問題,行政院推動的「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以提升生育率、性別平等、減輕家庭育兒負擔以及提高嬰幼兒照顧品質為四大目標,喊出如擴大公托、育兒津貼及建置準公托等口號,並於2021年再拍板催生政策,包含不孕試管嬰兒補助、增加產檢和放寬育嬰留職停薪等。
然而事與願違,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於今年8月22日發布的「2022年至2070年人口推估」報告中,2022年的新生兒數量大約為13萬至14萬人,比去年少了一至二萬人,顯示出催生加碼方案不如預期。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鄭雁馨表示,少子女化的論述中因經常忽略「世代生育率」(Cohort Total Fertility Rate,簡稱CTFR)這一重要指標而很難釐清低生育率的成因。根據內政部的統計顯示,台灣的「時期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簡稱PTFR)在1985年已跌至二人以下,而CTFR則直到1965年出生的女性(今年是57歲)才低於二人。鄭雁馨強調,唯有同時參照CTFR及PTFR,才能精確分析生育率低迷之成因。
資料來源/鄭雁馨 |
催生政策 劃錯重點
兩項政策著重解決的是女性生育意願低靡,以及已婚夫婦在孩子出生後將會面臨的挑戰。鄭雁馨表示,台灣的催生政策有一個前提,就是認為新生兒數量低迷是因為已婚夫妻不敢生育,進而大力推廣公托、育嬰補助等政策。
鄭雁馨強調,政府必須正視問題源頭,也就是20至39歲未婚人數上升,才是拉低每年出生率的主因之一。面對當前媒體環境,鄭雁馨直指媒體在議題設定和敘事手法上有問題,他表示,媒體不應輕易對還沒結婚的人貼上不婚標籤,更準確來說他們只是未婚,我們應該去了解他們未婚原因及生命處境。
津貼補助 治標不治本
除了單身人口翻倍,養育孩子的成本開銷也是其一成因。針對政府歷年來推行的育兒津貼,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李浩仲認為,一次性的金錢補助並不具有鼓勵作用,不會有人會為了二萬元多生一個小孩。他也指出,主管機關應當著重如何減輕家長生育後的育兒開銷,比如托嬰及小孩從幼兒園到上大學的教育經費。李浩仲表示,公立、私立幼兒園或托育中心價差高,所以家長才拼盡全力排隊抽公立。
民眾黨立法委員兼黨團總召邱臣遠坦言,中央政策需由地方政府配合執行,依據地區需求給予相應資源,而不是制定統一政策來規範全國各地。「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政府還是實施齊頭式的政策,公托私托的供給量永遠不足。」他指出,政府在考量如何維持幼兒園及托育中心的品質之餘,也要確保其數量充足。
邱臣遠表示,若單從縣市的分配去看,因為有很多需要地方政府去執行,例如台灣東部人口數可能沒有辦法達到一定程度,難道這個地方不用設置公托私托了嗎?這就會造成更多的城鄉差距。
跨越傳統 鼓勵多元婚育
東方社會普遍認為,女性婚後才能生小孩。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數據,OECD其中的11個會員國在2018年有超過50%的新生兒在非婚姻關係下出生,其中包括挪威和瑞典。反之,日本和韓國僅有少於10%的新生兒。
托育催生政策聯盟發言人黃喬鈴指出,「生育」和「結婚」在歐洲國家是兩碼事,但在傳統的華人社會裡,一個人一旦進入婚姻,就被賦予許多的角色期望,尤其「女性結婚後得待在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務的婚前門檻」。因此,他建議長輩應該抽離傳統思維,將婚育的自主權交給年輕人。
根據《人工生殖法》的規定,生殖醫學中心不得為未婚人士進行人工生殖技術。從事不孕症治療逾30年的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指出,現有法規已不合時宜,他表示,既然政府已經通過同婚專法,那同志家庭想要有小孩、組織完美的家庭乃天經地義的事情。政府應該修正相關法律。
落實性平政策 提高生育意願
根據行政院《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指出,勞動部根據2019年申請育嬰留職停薪者的狀況進行分析,其中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期滿後,因為家庭因素,例如照顧小孩而自願離開工作崗位的婦女占比率最高,高達34.17%。
黃喬鈴指出,台灣低生育率低主因是育兒及家務的分工不平等,台灣婦女需同時兼顧工作、打理家務及照顧孩子的責任,面臨事業及家庭蠟燭兩頭燒的情況。根據行政院今年3月公布的《性別圖像》調查統計顯示,15歲以上有配偶(含同居)女性,平均每天無酬照顧的時間為4.41小時,是男性的近三倍。
黃喬鈴解釋,瑞典採用的性別平等政策,提供公共托育服務,支持女性工作及家庭雙薪,並且讓孩子由專業人士照顧,最終有效拉高女性就業率及出生率。
根據勞動部現行法規,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期間可少於六個月,但不低於30天。黃喬鈴也提出育嬰假彈性化概念,家長可依據家庭狀況以天數或小時來請假。他認為,此制度支持女性兼顧工作與家庭,同時也支持男性請假分擔育兒工作。
黃喬鈴強調,無論是男性或女性都要身兼工作和照顧者的兩個角色,並且獲得國家在制度上的支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