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霓虹燈 傳承工藝轉型藝術

記者 張純婷、陳浩瑞/採訪報導

七彩絢麗的霓虹燈,在西元1960至1980年間曾經風靡台灣大街小巷,街上處處閃爍的霓虹燈招牌,成為了繁華城市的象徵。時至今日,霓虹燈在生活中逐漸被更為便利,且更符合大眾使用需求的LED燈所取代,但即便它消失在台灣街頭,依然有人默默守護這份失傳的產業,更加上創意,讓霓虹燈以新姿態亮相。

李茂富師傅不斷精進傳統工藝手法。攝影/陳浩瑞
製作一管漂亮的霓虹燈需兼具細心和耐心。攝影/陳浩瑞

投身霓虹燈產業超過50年的李茂富,談起霓虹燈過往風光仍有些感慨,他說,「60至70年代是霓虹燈的全盛期,現在很多工廠都收起來了」。當時台灣有不少霓虹燈工廠,產業十分活絡,不只供應國內需求,甚至還能夠外銷到國外,但在LED的出現和中國低價競爭下,霓虹燈逐漸成為夕陽產業。

而現今霓虹燈產業的經營方式也與過往有所不同,李茂富舉例,過往會以招牌為主,但目前也會製作餐廳內的氣氛燈或依照藝術家的設計製作作品。而另一位同樣深耕霓虹燈產業許久的藝術家黃順樂,除了工藝了得,他更自己設計作品。

霓虹燈透過在燈管內塗抹螢光粉可以呈現多元的色彩。攝影/陳浩瑞

黃順樂的工作室位於新竹寶山,其中一幅有名的作品「晨曦」是以工作室望出去的美景作為基礎,配合霓虹燈繽紛色彩完成的作品。他認為霓虹燈有別於LED的部分在於發光方式,「LED是點光源非常亮,霓虹燈是均勻發光,顏色也很漂亮,所以很適合用來觀看」,「晨曦」便是利用霓虹燈暈光的特色,以背光的方式呈現,表現出雲霧繚繞的氛圍。

以山景為靈感,並以霓虹燈作為背光的作品「晨曦」。攝影/陳浩瑞
霓虹燈可以與人體電極產生互動。攝影/陳浩瑞

時代更迭、產業興衰,但存於師傅身上的手藝並不會因此消逝,如李茂富配合當今市場取向繼續吹著一支又一支的霓虹燈,或如黃順樂轉型為藝術創作,將霓虹燈作為一項特殊媒材詮釋腦中創意,都傳承著霓虹燈過往輝煌。

黃順樂將霓虹燈成功轉型成藝術品。攝影/陳浩瑞

延伸閱讀:

景興花燈 照亮傳統技藝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