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路玉揚、李芷誼/採訪報導
位於雲林的北港工藝坊從5月14日開始舉辦由四位工藝師傅共同參與的聯合作品展,其中,展出佛像的是來自台中的師傅葉勇助和他的學生們,而這樣的工藝被稱作「粧佛」。
葉勇助師傅年近80,在他16歲時,幫忙師父看守同時經營的佛具店和樂器行,在耳濡目染之下,他開始跟著師傅學習粧佛,沒想到一學就是十年,直到26歲時出師才回到台中開設「樂山佛具店」。樂山佛具店目前由葉師傅和兩個兒子共同經營,店內擺滿了葉師傅的各種作品,從木雕、泥塑,到脫胎,都可以看到葉師傅對每一個作品的用心。
「粧佛」指的是裝飾神像的工藝,從最開始的塑形到彩繪衣著、裝飾,都是粧佛工藝師的任務。而「粧佛」又分為泉州派和福州派。泉州派的神像和座椅是分開雕刻的,造型圓潤,更以漆線盤繞來突顯服飾的立體感。福州派則是以整個木材雕刻,且擅長脫胎工藝,比例修長,以粉線來製作衣服的紋路。
葉勇助承福州派師傅以木雕、脫胎為主,葉師傅也被台中市文化局列為「脫胎裝佛工藝」的保存者,更是目前台灣僅存的幾位保存者之一。
脫胎技術為什麼難以保存呢?「脫胎」為所有裝佛工藝中最為繁瑣的技術,足足有16步工序,每一步工序都相當繁瑣且容易受天氣影響進度,若是最一開始用來塑型的泥土不乾,就無法進行下一步。葉師傅強調,製作時所使用的生漆也是影響傳承的原因之一,很多學徒都因為受不了生漆造成的皮膚搔癢及紅腫半途而廢,雖然自己學習脫胎許久,但至今仍然受生漆所苦,不過就是忍著罷了。
提到自己的作品,葉師傅表示,脫胎作品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現在多半已被玻璃纖維取代,原因是玻璃纖維佛像耗時短、成本低且容易保存,現在更為受到青睞。他也感嘆:「現在已經沒人要買脫胎佛像了」,透露出對工藝沒落的惋惜。
而這次的聯合作品展,其實是由文化部文化資局補助金費讓葉師傅開設粧佛體驗課程,開放對粧佛工藝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課程中,學生必須親自將佛像塑形、上色、裝飾,葉勇助師傅則會在一旁指導他們。
除了學習粧佛之外,學生也能透過課程看到葉師傅親自示範「脫胎」,參與課程的學生蔣念儒提到,能夠體驗粧佛很新鮮,尤其是能將自己的作品在北港工藝坊展出,更是和過往經驗相當不同,自己在這次課程中收穫許多。
透過這次的課程,也讓學生認識了「脫胎」這項技術,而關於傳承及保存,蔣念儒則提出了不一樣的想法,他認為,這項工藝是不會消失的,他認為終究會有人願意去學習,且政府近年也積極推動文化保存,他相信脫胎工藝有朝一日,一定會融合新的元素,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