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台灣粧佛藝術家 柯錦中涎藝四十年

記者 劉頤、郭宣暄/採訪報導

柯錦中為臺灣知名粧佛藝師, 13 歲即師事黃必昇先生學習傳統粧佛技藝、17 歲自立門戶、23 歲退伍之後創立「聖興西佛國」,創作生涯迄今 40 年未曾間斷。傳承、學習、再造是此次創作展的主旨精神,創新詮釋傳統粧佛雕刻的創作。

傳統工藝的展現在於技法之美,時代的材料是元素,而技術和元素所產生的效應,即是新的工藝展現 ── 柯錦中

漆線雕起源自泉州的漢族民間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漆線雕多被應用在佛像雕刻的裝飾上,俗稱「粧佛」。粧佛技藝的傳承皆為口耳相傳,學徒須用心聽、看、做,並不斷的練習模擬仿制,方能承襲正統的技藝,故有「涎藝」之稱。

柯錦中擅長木雕創作,並以細緻的漆線裝飾,增添佛神像莊嚴之美。圖片提供/柯錦中

一氣呵成 練就精湛技術

台灣從事粧佛、神像雕刻,展現優秀漆線雕技術的工藝師並不多,而關注工藝推廣的總統府國策顧問翁金珠說:「柯老師跟其他工藝師最大的不同在於從雕刻、搓胚、修光、漆線到彩繪等等,過程全部不假他人之手,而是靠自己獨力完成。」

柯錦中也使傳統作品有創新的詮釋,觀賞者能細細品嚐文化藝術的細緻與溫度,觀展民眾蕭小姐表示,柯錦中雕刻的每座佛像都具有炯炯有神的眼光,漆線及鑲上寶石的精緻裝飾是在佛像雕刻上比較少見的,使她印象深刻。

柯錦中示範搓揉以大漆、磚粉多種材料製成的漆線。攝影/劉頤

 

將漆線磨的極細,再細細的纏繞多樣的形狀及動物,像是傳統神話的麒麟、龍、鳳。攝影/劉頤

創作努力不懈 唯有堅持才有成就

以往學習工藝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學徒整天都跟師傅相處在一起,一天 24 小時,每天投注超過 14 小時在工藝上面,柯錦中感嘆,這是下一代學習技術卻無法負擔的辛苦之處。老工藝師傅隨著歲月流逝,創作的腳步卻從未停歇,作品歷年累積,一直堅持自己的工藝技術及風格,因此他也提醒年輕一代的工藝師,不要迷失在創作的道路上。

神像雕刻作品使用原木鑲上漆線及寶石裝飾,讓線條、紋路更加立體。攝影/劉頤

 

柯錦中的作品《大聖莊嚴》,精細的雕工、纏繞金碧輝煌的漆線,細細勾勒出佛祖的神聖威嚴。攝影/劉頤

精雕細刻四十年 望技藝傳承

顛覆傳統、守舊的想法,柯錦中以多年來的經驗分享,從事藝術、工藝行業的人大多都做一輩子,他提倡文化的眼界不要過於封閉除了傳承傳統的技藝之外,也要積極鑽研學習新的技術及觀念,嘗試去開發全新的創作,來賦予傳統工藝新的生命。柯錦中一雙手雕刻幾十年載,未經雕琢的原木在他手中都成了有靈魂且備受尊敬、供在廟宇裡朝拜的佛神像,將工藝的精神發揮的淋厲盡致,也讓傳統之美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