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積木」的歷史課 實踐新課綱跨領域學習

記者 劉宇婕、黃莉驊、崔馨方/採訪報導

高中歷史課可以上得很不一樣。萬芳高中有一位老師黃小萍,將歷史結合文化資產保存、社區營造、環境教育等面向,利用「積木」帶領同學手腳並用,探索在地生活的歷史知識應用,成功詮釋108課綱跨領域學習的精神。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社會領域」課程,過往在考試導向的教育模式下,往往老師與學生都被制式教科書侷限。萬芳高中老師黃小萍,在以升學主義觀念為主的環境中,多年前便毅然選擇逆流而上,一次次嘗試在課程中融入創新元素,讓歷史科目活化,並開創出各種可能性。

在萬芳高中的多元選修「積木建築歷史」課堂中,授課老師黃小萍規劃出四個階段進行教學,前兩階段屬於理論層面,首先是建立學生的「台北意識」,接著邀請多位專家參與課程,傳授學生空拍機操作、虛擬實境(VR) 構圖理論,與電腦操作等專業影像概念。後面的兩個階段則屬實作,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在地歷史建築加深了解,最後融合所有課程元素,讓學生用積木拼蓋出歷史建築。

黃小萍老師的積木建築歷史課程架構圖。資料來源/黃小萍、製圖/黃莉驊

人文社會領域的實作大多侷限於論文撰寫,不像自然科學領域有多元的實作形式,「撰寫論文一事對於高中學生來說難以引起興趣」黃小萍說。為了活化高中歷史課程,她融入自身追求創新、喜歡遊戲、期待共學與熱愛戶外的想法,設計出一套翻轉人文教育新教學法「創遊學」,即結合「創課」(Maker)、「遊戲」(Play)、「共學」(Learning),並運用此套教學法,規劃出積木建築歷史課程。

在課程執行上,黃小萍與校內美術老師傅伯年合作,除了用積木拼建築外,也用「陶土」做建築。傅伯年說明,課程設計目的是在訓練學生的觀察力,從而理解建物特別的比例與造型,而這些細節的掌握與訓練,能結合生活,將美感訓練化為軟實力,相較過往學生在歷史課上只能透過課本上的照片來認識建築,有所差別。

歷史科黃小萍與美術科陳伯年兩位老師透過跨領域合作,利用陶土來蓋建築。攝影/崔馨方

由於傅伯年本身也專長攝影,和黃小萍在教學與影像結合的想法一拍即合,因此兩位老師在跨域合作課程中,也決定將「攝影」納入教學單元。負責記錄上課狀況、擔任攝影手的蕭丞佑同學說,先前從未接觸過攝影,獲得這個機會很難得。擔任課程小幫手的李丞諺同學也表示,在拍照技巧與構圖上,透過兩位老師的指導,受益良多。

為求課程內容多元,黃小萍也曾將課程結合海洋環境、文化探索等領域。像是帶領學生探索傳說中的「亞特蘭提斯」的台灣東北角宜蘭外海,認識當地海洋文化與生態,並完成亞特蘭提斯積木建築的建造。也藉由海洋議題,成功結合跨領域、積木、歷史建築,三大教學元素。

黃小萍跨域教學結合海洋議題,並用積木蓋出傳說中的「台灣亞特蘭提斯」。照片提供/黃小萍

課堂中擔任小組長的同學酈乾恩說,以往歷史課都比較死板,為了考試只能用背的,透過黃小萍的課程讓他認識到從前沒有想過的事情,建築的誕生也不只有靠磚瓦堆疊,必須配合當地的環境、氣候做出改變。

親手拼積木、捏陶土蓋出建築,都是課程中的學習。班長陳籽潾笑稱:「我發現太累、太困難了。」這堂課讓他更清楚自己不適合建築跟手作,平時都是看照片,實際動手做倍感困難,尤其是陶土雕塑,做出來的成品不如預期,但正因如此才真正體會歷史建築製作的艱辛。

同學們利用陶土動手做建築—台北北門。攝影/崔馨方

黃小萍認為,歷史科目的教學需要進行改變,不能再受制於教科書這類單一媒材的知識傳播方式,而是應該匯集多元媒介,激發學生們釋放感官來進行更多知識的吸收,並透過教學者和被教者對資訊的反饋,彼此意見交流,共同完善特色課程之設計。

什麼是好老師? 黃小萍:盡情發揮熱情

我常常問自己,什麼是好老師?我認為是盡情發揮熱情的好老師。

萬芳高中歷史科教師黃小萍,在各大創意教案比賽中榮獲許多亮眼的成績,搭配近年來108新課綱之推動,使她的教學方式備受矚目。黃小萍回憶,1989年剛進入萬芳高中教書,便在教學上透過歷史力、漫畫力、故事力及影像力教導學生,隨時間推移,後來就成為新課綱中最重視的「素養」。

黃小萍結合歷史概念,建築也能用歷史、藝術的角度欣賞。攝影/崔馨方

以前教書大家都覺得我是一個「怪咖」,因為歷史課上著上著就播電影了,比如教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就會說,我們來看電影吧!利用電影《戰馬》來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台大歷史系畢業、目前任職新北市萬芳高中的歷史老師黃小萍,累積至2021年,已有28年的教書經驗。近年來「積飛城市,樂搞建築」的創意教案上榮獲許多特優個人獎項與多名評審的肯定。但早在1989年進入萬芳高中起,她便開始在歷史課上搭配影像及動畫來教學。

來自書香世家的黃小萍,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為國中老師,其專業亦包含團康活動,姐姐黃真真目前則在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工作,也是大學的講師。藉由其原生家庭的影響、求學時期的經歷、個人興趣的喜好,最終理想成為一位具有專業且盡情發揮熱情的好老師。

黃小萍的胞姐黃真真表示,由於父母都是老師,在教育上父母會觀察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培養孩子興趣各有各的發展。自己小時候喜愛唱歌、跳舞;妹妹黃小萍則是喜愛畫漫畫。很感謝父母能夠在兩姊妹身上看到不同的特質,在童年時期能夠有多方的嘗試與探索。

在早期保守的年代,受家庭影響的黃小萍,從小喜愛畫漫畫、玩單眼相機,曾參與青年訪問團的表演,小學三年級時參加清大的團康活動,奠定了喜愛藝術繪畫與表演的基礎。黃小萍的童年是一位藝術型女孩,大學時期,也對戲劇表演頗有興趣,並在研究所的碩士論文以研究「台灣早期電影文化」為題。

除了歷史專業,黃小萍的第二專長為「建築」,主要是受大學時期工程相關科系志同道合的朋友影響。「我不後悔選擇歷史系,而不是念建築或藝術。」黃小萍堅定地說,在大學時期讀歷史系的同時,能有更多的時間去摸索,並以業餘的方式去接觸,主要藉由自學、參加研習的方式精進自我,後能跳脫其建築專業的框架,用歷史、藝術的角度去欣賞建築。

2016年黃小萍參加一場名為「積木的前世今生」的研習,主講人由同時是建築師也是作家的凌宗魁擔任,黃小萍在演講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啟發,也從凌宗魁的《積木台灣基本建築》一書找到將積木結合歷史的靈感。

黃小萍手拿《積木台灣基本建築》之書,並詳細介紹。攝影/崔馨方

黃小萍提到,其中有兩個令她影響的事,一個是國內玩樂高的人蓋出台灣143座台灣古蹟,「我的歷史課都沒有上到143座古蹟,而他們卻蓋出來了」;另外一個則是在《積木台灣基本建築》一書的後面附上台灣五個歷史建築的積木使用說明書。因此讓黃小萍下定決心,她的歷史課要將自己最喜愛的建築結合積木,並在演講的兩個小時當中完成積木建築的教案。

「教一堂課400塊,你坐著就好,能夠坐著就不會站著,能夠在教室就不會走出去。」在教學上,面對部分同事的質疑,黃小萍感慨道,雖然就像一隻孤鳥,但興趣仍會讓你忽略身旁的雜音,突破教學中任何困難,因為「喜歡」會使你勇往直前。

在教學的路上,最大的受眾是學生,最大的困境也是學生,永遠都會有不滿意的聲音,黃小萍分享:「你怎麼對學生,學生就怎麼對你,我們不需要去討好他們,只要充實自己的課程,投入自己的熱情,把課程專業且立體化」。

提升學生在地知識與素養  課程成果回饋社區

萬芳高中歷史老師黃小萍,在「積木建築歷史」多元選修課程中,規劃學生們透過實地走訪、闖關與拼樂高的方式,了解在地古蹟「景美集應廟」,並為此募集校外學習資源樂高積木。待這門課程接近尾聲,再將學生完成的「迷你集應廟」積木模型贈予廟方。修課學生對此感受深刻,表示透過這樣的體驗課程,學習加更多元,也更認識社區與自己。

學生在外透過實作,搭建台北市文山區市定古蹟—景美集應廟。照片提供/黃小萍

黃小萍老師將戶外教學在地化,也鼓勵同學們探索身邊周遭環境,她告訴修課同學,平常走過習以為常的環境,像是經過景美市場的「集應廟」,其實是清領的建築。景美市場與萬芳高中相距不遠,黃小萍除了將集應廟納入每年課程的必去之地,透過深入探索,讓學生利用樂高親手蓋出集應廟模型。並於課程結束後,贈予廟方。

樂高積木建築完成品—集應廟。攝影/崔馨方
萬芳高中師生將「樂高集應廟」模型捐贈廟方,集應廟董事長高義秀(右三)頒發感謝狀。攝影/崔馨方

景美集應廟董事長高義秀表示,萬芳高中此舉讓廟方看見文化傳承的希望,也大方表示,若黃小萍老師需要積木,廟方也願意提供資金協助,讓更多人認識集應廟的歷史文化。

利用樂高積木完成造型集應廟的高三同學朱凱朋表示,從小喜愛畫畫,卻因為到了國中,面臨升學關係,課業壓力使他無法繼續。但藉由黃小萍老師的選修課,重新燃起對美術領域的熱情,也開啟他對建築的興趣,進而影響到他將升大學的生涯發展,現在未來目標將就讀「建築系」。

萬芳高中學生朱凱朋說明,受課程啟發,讓他想選擇就讀建築系。攝影/崔馨方
萬芳高中學生蕭丞歆笑稱,在上這堂課之前從來沒有好好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的環境。攝影/崔馨方

在積木的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是積木價格昂貴,黃小萍說道:「我們的積木不一樣,是很感人的積木」。為了不讓學校與學生花費金錢購買積木,黃小萍把握教案徵選、比賽的機會贏得獎金,幫課程添購積木、找廠商贊助,同時也帶領學生「尋寶」二手積木,接受他人的愛心捐贈。

所幸曾有一位積木廠商的老闆得知積木變為教材後,找上黃小萍,表達非常願意贈送十萬片的積木供學生使用。黃小萍有感而發地說:「當持續堅持做某些事情時,這份努力就會觸動他人,逐步建構出一張與外界連結的關係網,造就人與人間良好的互動與循環。」為此,將積木捐贈給地方廟宇,也實踐「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

戶外教學做足準備 模擬微型旅行

當進行跨領域教學時,不免會遇到需要將學生帶出教室、離開學校的情況。黃小萍說明,最重要的是安全方面的考量,在前置準備工作中必須先熟悉場地,並跟學校、當地負責人甚至當地警局等相關單位做好報備,再來是守時觀念的培養與實踐。

在安排戶外課程時,黃小萍除了將安全與時間問題進行縝密考量外,也會模擬旅遊時的情境。她認為走讀就是一種沉浸式的微型旅行,學生在當地能夠深入挖掘歷史建築特色與在地文化。此外,在旅行的過程中會用到的交通方式有很多種變化,因此也會安排各種不同的交通方式讓學生體驗,讓戶外課程更能還原旅遊本貌。

一堂高中多元選修課,能有多少影響力?藉由黃小萍的課程設計,學生不僅有知識上的吸收,也培育出基本素養能力。即便在升學主義下,依然能使每位學子增加自我認同、發現自我價值。

當「素養」遇上升學壓力 高中教師的兩難困境

萬芳高中老師黃小萍在新課綱訂定前,就將多元選修課程進行跨領域學習與創新教學,將歷史專長結合積木實作,發展出積木歷史建築合一的課程,讓學生從做中學習,之後也順勢搭上新課綱的潮流,培養學生「素養」,讓學生能夠靈活學習。教育學者陳明鎮表示,108課綱是一個改變升學主義的契機,指引有熱情的老師去做努力,而多元選修課程正是可以發揮的地方。

111學年大學學測落幕,學生走出考場,亦是首屆108課綱考生。攝影/崔馨方

目前台灣的高中升學考試制度主要包括「學科能力測驗」與「分科測驗」(舊稱「指考」)。搭配新的課綱,「申請入學」管道的採計方式也修正為,將高中學習歷程做成檔案,定期上傳,大學端再去審查資料。面對升學考試,學生多以大學各科系所採計的科目來準備,若面臨「不採計」的科目時,學生在學習態度上便相對消極。

「考試領導教學。」教育學者陳明鎮一語道出現行高中「社會領域」課程中,最令人詬病的問題。而108課綱的制定目的是讓台灣的教育方式能有改善,希望學生從過去強調的學習知識與能力,轉而培養 「素養」。以高中為例,陳明鎮認為,「跨領域」教學與「多元選修」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模式與管道。

為何要跨領域教學?陳明鎮說明,新課綱將不同課程分在不同領域,目的是希望不再分科,一個領域可以由一個老師或是多個老師合作來完成課程教學。因此,跨領域教學會影響與改變老師本身的教學模式,變成創新教學,例如增加許多實作課程、戶外教育等,讓學生用與以往不同的上課模式去學習。

即便新課綱已經開始推動台灣教育的轉型,陳明鎮直言,倘若升學主義的觀念還是存在,而跨領域教學需要用到大量的學校行政及外部資源,在十二年國教最末端的高中教師,將面臨要創新教學與升學壓力之間的兩難選擇。

如何落實新課綱的精神?陳明鎮建議要先解決教學現場教師的評比、行政資源不足與家長觀念的問題。第一線教師的壓力來自於,課堂進行校外教學會面臨學生安全、保險,及校方行政支持度,以及資源經費不足等問題。倘若家長仍認為高中的目標在於升大學,只在乎學生的成績高低及是否能進好大學,「它能發揮多大影響力,我覺得值得懷疑」陳明鎮說。

陳明鎮強調,新課綱只是一個改變的契機與指引,教育環境制度不是說變就變,需要各方的力量,除了學校與老師的態度改變,家長與學生的思維也必須改變,僅靠一己之力很難撼動整個大環境。

 

延伸閱讀:

學習歷程大車拚 首屆108課綱學生將升大學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