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慧馨/採訪報導
現代人對於自身體態越來越重視,因此網路上常常流傳一些減肥和瘦身資訊,如:168斷食法、生酮飲食、營養保健食品、抽脂、食療埋線,以及各種運動方式等,減肥資訊琳瑯滿目,但有時候很難判斷什麼方式適合自己。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1月5日將舉辦公民論壇「減肥妙法百百種你聽對了嗎?」邀請醫師、營養師以及運動教練來討論減肥的觀念以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減肥方法。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就是一種慢性疾病」。在台灣18歲以上的成人之中,平均每2個便會有1個過重,仁德醫專調保科教育推廣中心副主任黃玉華說明,肥胖使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機率上升,就算未造成身體不適,久而久之也會默默影響身體運行,因此黃玉華建議,人應在平常注意自身習慣,勿讓自身陷入肥胖窘境,若是意識到自身需要減肥,則建議大眾與醫師討論。
但是一般人要以何當作肥胖標準呢?黃玉華說明,在初步判定自身是否需要減肥時,便是利用自身身高與體重計算BMI,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BMI應維持在18.5(公斤/公尺平方)及24(公斤/公尺平方)之間。黃玉華解補充,若是BMI數值介於24及27區間,便是過重;介於27及30區間,則屬輕度肥胖;中度肥胖則是指數值介於30及35區間;若是數值超過35便是重度肥胖。
除了以BMI作為參考以外,黃玉華繼續補充,也可參照國民健康署公告成人腰圍測量及判讀之方法,男性腰圍應小於或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也建議小於或等於80公分。黃玉華建議,若BMI數值屬重度肥胖範圍,或是自身腰圍超過國民健康署所建議值,便有減肥的必要。
造成肥胖的原因有許多,除了遺傳疾病或是自身代謝有狀況以外,大部分可歸咎於作息及飲食的不正常,黃玉華闡述,現今肥胖可視為文明病的一種,人們因為工作或是使用3C產品久坐,百忙之中疏於運動,未消耗的熱量囤積於體內,便自然而然轉換為脂肪。因此,黃玉華呼籲,應平常就建立良好運動習慣,以免體力下降或是造成身體肥胖。
不僅是未保持良好運動習慣的關係,黃玉華也提及,身心靈也是影響肥胖的原因之一。她解釋,有些人因為心靈上憂鬱,便會嘗試透過進食降低焦慮、排解憂慮,這便是所謂的「暴食症」,另一方面來說有的則會引起「厭食症」,無論是哪一種極端方式,都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黃玉華強調,運動的功效不僅僅是消耗熱量,運動時分泌的腦內啡更是讓人保持身心愉悅的原因。
若是評估過後認為自身有減肥需求,黃玉華鼓勵,從現在開始建立良好飲食及運動習慣為時不晚。在飲食上除避免高熱量、油炸物食物外,應盡量攝取原型食物,蛋白質與水的攝取量也要足夠,水的建議攝取量則是2000-3000毫升,而蔬菜及水果有助於身體代謝,因此均衡飲食很重要。
「不一定要當竹片美人。」最後黃玉華也呼籲,不要因為追求體態,而過度控制體重,過瘦也會造成營養不良。她認為,什麼樣的年齡要有什麼樣的身材,最重要的是氣血循環好、代謝好,身體健康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