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廖芯曼/採訪報導
台灣流行音樂曾被認為是華語樂壇的重鎮,而現在國內的音樂市場與以往大相徑庭。隨著科技設備更新,音樂人製作門檻變低,作品數量增加,風格也愈趨多元。加上閱聽眾的收聽習慣改變,以及社群媒體的興盛,音樂市場已呈現「分眾化」的現象,新生代的音樂創作者的崛起,發展出全然不同的行銷與音樂製作方式,促使台灣流行音樂發展出更多元曲風。
北流推出常設展 跨越時空「唱我們的歌」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以下簡稱為北流)文化館於2021年9月開幕,也同期推出首檔常設展:「唱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透過透過14位引言人的語音導覽,以及111首流行音樂的播映,引領觀展者跨越時空與世代,綜觀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
根據北流官網記載,北流於2020年4月正式掛牌,位於南港車站與捷運昆陽站之間,場館包括表演廳、文化館、產業區以及戶外表演空間,除了是流行音樂表演場所之外,也以流行音樂產業出發,盼成為與生活型態結合的機能型園區。
北流發言人黃郁雯指出,本次展覽規劃12個展區、1326件展品,結合影音多媒體互動裝置,將台灣流行音樂文化脈絡呈現多元的樣貌。五月天蔡昇晏(瑪莎)與知名樂評馬世芳都是本次展覽的共同策展人。從台灣戲曲到80年代情歌金曲,以及當紅獨立樂團,都能在本次展覽中看見。
五樓展區以半實景的方式打造錄音室空間,並透過創作人手稿、宣傳時程表、合約與專輯包裝設計圖的展示,讓觀眾認識一張專輯誕生的完整流程。而四樓展區也透過展示不同展演空間與音樂節的介紹,引導觀展者看見強大的社群發展,使新生代台灣音樂文化愈趨多元,媒體平台的多元性,更讓創作者們擁有更多發表作品的管道。
「巨星」成經典 文化部報告:音樂市場分眾化
根據「107年文化部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業者與學者專家皆關切台灣流行音樂巨星的斷層問題,彰顯培養流行音樂人才的重要性。該報告也指出藝人平均年齡逐年降低,新生代的創作歌手在面臨資訊與市場環境轉變的狀況下,產出的作品與以往已大相徑庭,不同的音樂元素也使市場出現分眾化的現象,塑造台灣多元的流行音樂環境。
來自KKBOX旗下的華風數位總經理陶逸群,深耕音樂產業多年,從製作地下音樂開始至今已是音樂廠牌的負責人,陶逸群說:「台灣是靠過去的那些音樂,才足以撐起華語流行音樂重鎮的封號。」
陶逸群認為,台灣過去三十年的流行音樂出產相當多的「經典」,也因而在華語音樂圈樹立一席之地。這些經典對於現在的新生代創作者來說影響甚巨,陶逸群也坦言:「現在這個時代的音樂是否仍有這樣的影響力,這還是需要時間來證明」。
不諱言的是,以前的音樂產業透過複製「巨星」的成功模式,去應用在其他藝人身上,但不是所有的觀眾都會買單,導致「一片歌手」的現象層出不窮。
現在音樂製作的門檻變低,導致「素人」也能透過「網路」直接出道變成明星,陶逸群稱音樂市場這樣的現象為「分眾化」,也就是說出現了更多不同的曲風與音樂類型,也各有其所好的支持者。他說:「這樣也是好事,可以促進不同類型的音樂發展。」
面臨這樣的轉變,陶逸群認為以一個音樂廠牌的角度去看,資訊爆炸導致市場分眾化,雖然對於非主流音樂、或是小唱片公司來說是好事,但藝人的宣傳就要從更多地方去切入。舉例來說:減少電視通告,多去上YouTuber的節目、或是遊戲實況直播,管道跟平台越多,觸及率也變得更難預測,宣傳行銷必須花上更多力氣。
而音樂製作成本降低的情況下,讓更多年輕的創作者浮上檯面。對此,陶逸群相信,傳統唱片公司已察覺這樣的現象並積極轉型,這也促進前、後輩之間的良性競爭。他笑說:「前輩有經驗與實力,新人有創意與熱情。這樣的交流在未來十年會有更多的融合,也會拉高整體音樂素質。」
有別傳統模式 新生代創作轉型
發新歌、新專輯的音樂製作、宣傳、對外接洽合作都是由自己一手統籌的王淯騰(Aden),年僅20歲。由於高中時參加熱音社,又在「咖啡廣場站出來音樂挑戰賽」榮獲亞軍佳績,因此獲得與金曲新人獎男歌手ØZI(本名陳奕凡)合作發行單曲的機會,一腳栽進音樂產業,發展迄今已過了兩個年頭。
王淯騰認為社群媒體的經營,使自己接觸更多的歌手或音樂製作人,因此增加能見度。這樣的出道模式成為新生代歌手的常態,也顛覆了陶逸群所說的「巨星」成功模式。
王淯騰表示,觀察到這兩年台灣人特別喜歡聽嘻哈與節奏藍調(R&B),而這兩種曲風只要在網路上尋找自己喜歡的伴奏(Typebeat),寫曲填詞後加上混音特效,就可以完成一首歌,所以對於音樂創作者來說,是比較好上手的。
|
王淯騰表示,新生代音樂人的作品,由於網路資訊取得容易,導致作品中的音樂元素受到國外影響,對於音樂的呈現方式也與以往大不相同。王淯騰笑說:「一開始學音樂都是聽國外音樂,但國內歌手影響我最深的是盧廣仲,他讓我知道一把吉他就可以寫出很有靈魂的歌。」他自許能將國際化的旋律,搭配西洋音樂作曲邏輯,融合中文做出「台灣人的R&B」才是最有意義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