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

【攝影報導】流行音樂細細說(一):特色唱片行 為實體音樂注入新血

記者 廖芯曼/採訪報導
唱片行老闆張哲修(左)與CD收藏家老殺(右)兩人為實體音樂的使用者,也從事二手CD收藏與買賣。攝影/廖芯曼

根據「文化部107年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顯示,「串流」訂閱為國內數位音樂經營業的主要收入來源,實體音樂收入則逐年下滑,至107年為8.15億元,跌幅9.7%。而令人好奇的是,串流平台的便利性與性價比遠遠勝過實體音樂,但國內仍有收藏CD、卡帶與黑膠唱片的死忠樂迷,而導致特色唱片行的產生,以不同方式推廣實體音樂。

二手唱片行成樂迷聚會所

回顧台灣唱片發展史留聲機黑膠唱片於1910年傳入台灣,至今已逾百年,也為國內的音樂載體發展拉開序幕。曾聳立於中華商場的佳佳唱片、五大唱片行等,可說是許多人的青春印記。

近五年來,隨著實體音樂產業沒落,也出現另一種形式的「特色唱片行」。除誠品音樂館之外,其他如頗具名氣的「小白兔唱片」、全台灣唯一卡帶唱片行「感傷唱片行」,以及只販售二手唱片的「沒有新歌的唱片行」,皆成為許多樂迷朝聖的口袋名單。

特色唱片行成為樂迷之間交流的聖地。攝影/廖芯曼
特色唱片行成為樂迷之間交流的聖地。攝影/廖芯曼

而唱片收藏家老殺表示,國內收藏CD唱片的樂迷主要年齡分布於30-45歲,全新唱片已經寥寥無幾,故樂迷的唱片來源主要來自於二手唱片行。除此之外,全台各地的文創市集也會出現唱片攤位,再加上社群媒體的發達,也提供二手唱片交流的管道,可說是科技進步帶給唱片收藏樂迷的一大福音。

卡帶在近年來也成為實體音樂收藏的佼佼者。攝影/廖芯曼
卡帶在近年來也成為實體音樂收藏的佼佼者。攝影/廖芯曼

對此,「永樂座x失戀排行榜」負責人張哲修坦言:「我之所以開唱片行,是因為我認為唱片與我的生活是一起的,對我來說是精神上某部分的延伸。」開設實體唱片行是他的夢想,店內販售的唱片大部分都是自身收藏或與樂迷交流而來,而實體唱片是年代的產物。他認為「實體音樂」並不需要被寄予「浪漫」的定義,也不需要被冠上「復古、懷舊」的框架,張哲修認為實體音樂只是收聽音樂的其中一個方式。

張哲修的店裡常會舉辨樂迷分享會,無論是音樂、電影或是書籍,這裡都提供了一個場域,讓喜愛相同文化的朋友聚會。張哲修也時常邀請作家與音樂人舉辦講座與座談會。另外,也會不定期招募攤商舉辦小型的二手市集,讓樂迷交流舊唱片或舊物,讓特色唱片行不再只有販售唱片的用途,成為一個文化的溫床。

張哲修(圖右)與唱片收藏家老殺(圖左)透過音樂交流而相識。攝影/廖芯曼
張哲修(右)與唱片收藏家老殺(左)透過音樂交流而相識。攝影/廖芯曼

從聽感表現出發 樂迷:實體勝串流

追溯到CD的殞落,老殺認為使用不同的設備收聽,也會有明顯不同的感官享受。家中堆滿唱片收藏的資深樂迷老殺,透過音樂的交流與張哲修熟識,也是店裡的常客,平時也會在社群上與其他的唱片樂迷做買賣交流。

老殺表示,自己也是串流平台的使用者,其方便性驚人,加上使用門檻低,加速音樂的傳播速度,並擴大使用範圍讓音樂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被聽到。但老殺也提及,串流平台的音質會遭壓縮,從編曲的飽滿程度,與樂器、人聲的細節上來看,實體音樂的表現都是大勝,這也是他對CD愛不釋手的原因。

實體音樂復興 強調文化價值

老殺以自己收藏的CD播放器為例,以不同設備收聽音樂會影響聽感。攝影/廖芯曼
老殺以自己收藏的CD播放器為例,以不同設備收聽音樂會影響聽感。攝影/廖芯曼

老殺認為,人們擁有CD、卡帶、黑膠本身,但卻沒有可以收聽的設備,因此無法實際使用實體唱片,他坦言:「發行CD雖然已不在音樂創作者的選項之中,反倒是現在有些獨立樂團會選擇發行黑膠與卡帶,而音樂載體與播放媒介沒有達到同步的更新,也是唱片業殞落的原因之一。」

老殺認為,實體音樂除了收聽與收藏之外,也是與仰慕的歌手交流的媒介,像簽唱會、見面會這樣的演藝宣傳活動,也隨著CD的銷量減少而變的少見,這也間接影響著唱片公司的商業模式,而實體音樂的價值也體現於這樣的文化當中。

為配合現今閱聽人的收聽習慣,串流平台不會將錄音師、混音師與樂手的資訊完整放上,老殺說:「你看日本的CD,側標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協力創作音樂人的資訊,甚至會附上歌詞本。」他舉例,在日本二手唱片市場上,有無側標會影響唱片收藏的售價,老殺解釋,那是因為收藏CD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透過這些資訊去了解製作一張唱片的浩大工程,更以尊重的心態去看待這些創作者、樂手、後期工程師,這體現創作者資訊賦予實體音樂的價值。

CD內含的歌詞本與完整的音樂資訊,被老殺視為是尊重音樂創作者的一種方式。攝影/廖芯曼
CD內含的歌詞本與完整的音樂資訊,被老殺視為是尊重音樂創作者的一種方式。攝影/廖芯曼

國際實體音樂谷底反彈 樂迷盼國內跟進

根據文化內容策進院2020年台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計畫的內容中得知,九成的國內民眾有聆聽音樂的習慣,其中使用線上影音串流平台聆聽音樂的民眾就占了九成,而聆聽實體音樂的民眾則不到一成。

實體音樂的市場縮減,對死忠的樂迷們來說並不樂見。老殺表示,「實體音樂」有存在的必要,就他自己的使用經驗而言,他常遇到串流平台上的音樂因為版權問題突然下架,但實體音樂卻是買斷制,相對而言,實體音樂較不會面臨前述窘境。

老殺認為,這一兩年實體音樂在國際上已經走到「谷底反彈」的階段,尤其是CD產業。在日本與美國都漸漸復興,現在可以常看到「老歌重發」,但發行曲目不盡相同的現象,有些創作者會加入當年沒有發行的試聽帶(demo)或是將舊曲重編,讓舊作品呈現不同樣貌,也帶給樂迷不得不收藏的理由。他表示,這是國內業者可以去考慮的策略或方向。

老殺強調,實體唱片仍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更可以結合「老歌重發」的方式,讓樂迷重新燃起對實體音樂的熱情。攝影/廖芯曼
老殺強調,實體唱片仍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更可以結合「老歌重發」的方式,讓樂迷重新燃起對實體音樂的熱情。攝影/廖芯曼

 

延伸閱讀:

下班時光 唱片行變民謠PUB

黑膠滯銷 二手唱片行數量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