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大學辯論賽 視訊交流不中斷

記者 吳沂庭、吳冠妤、李翊鴻/採訪報導

中華青年交流協會主辦的「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是兩岸大學生辯論交流的著名賽事。至2019年為止兩岸選手都是透過實體比賽進行辯論。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後,即改以視訊方式進行,兩岸大學生透過直播視訊唇槍舌戰,讓這擁有20年歷史的交流盛會不至中斷。

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以視訊方式進行比賽。攝影/吳沂庭

兩岸16校唇槍舌戰  南京大學奪冠

2021年兩岸共有16所大學報名參賽,辯論題目分別為「少年壯志不言愁還是也言愁」、「人類的火星移民計畫是否會成為現實」、「宅文化使生活更精彩還是更頹廢」。歷經三天的辯論賽程後,由世新大學及南京大學脫穎而出晉級冠亞軍賽。兩隊隊伍以「少年壯志不言愁還是也言愁」展開激烈的辯論,經過一番唇槍舌戰後,最終由南京大學登上第20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冠軍寶座,台灣的最佳辯手則由東吳大學劉晴瑄獲得。

往年兩岸的選手們會輪番前往台灣或中國參加比賽,不過2020年疫情爆發後,主辦方改採視訊的方式進行辯論,避免交流傳統中斷。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秘書長鄭婷文指出,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這兩年比賽的準備過程相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在辯論賽中需時時專注,不能有一絲延遲,選手需要在時間內聽清楚對方論點並講述自己的觀點。

有鑑於先前國內許多採用視訊辯論方式的比賽都曾發生過網路訊號不良、直播畫面中斷等突發狀況,導致選手們的比賽節奏被打斷,因此這兩年協會請兩岸的直播公司來負責賽事進行的跨海連線,希望能讓比賽更加流暢地進行,確保選手有一個優質的交流環境。為了不讓比賽延遲或出現聲音問題,在比賽開始前都會進行確認,在視訊硬體和音響設備方面都盡力提升到最好。

直播延遲  考驗辯手臨場反應

獲得最佳辯手的東吳大學劉晴瑄表示,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為選手們提供優質的交流環境,主辦單位也租設商業大樓室內空間成為比賽場地,這已經是國內視訊辯論中最頂尖的比賽了。即便如此,仍能感受到視訊辯論的不方便,而最大差異則在於網路訊號若延遲,而導致比賽節奏中斷。

最佳辯手東吳大學劉晴瑄與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秘書長鄭婷文。攝影/吳沂庭

今年擔任評審的博睿法律事務所律師蘇柏瑞則認為,視訊辯論相較於現場辯論,還是存在許多不方便,即便確保硬體設備品質,跨海連線難免還是有訊號延遲的問題,導致選手在提問時無法分辨對方究竟是「沒有反應」,還是「沒聽到問題」,有時也會發生雙方選手同時發言的情形。

蘇柏瑞也直言,現場實體辯論在發言時能夠即時觀察評審反應,分析評審的接受度、評判標準,迅速調整發言的內容,這是視訊辯論無法做到的地方。

專業直播設備和人員協助比賽順利進行。攝影/吳沂庭

鄭婷文說明,由於國內辯論比賽先前採用視訊方式進行比賽時,就曾出現過許多突發狀況,讓選手無法順利交流、打亂比賽的節奏,進而影響選手實力的發揮,因此這兩年學生的報名意願確實有下降。

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為此提供更多的誘因鼓勵學生參賽,像是讓選手更能方便往返比賽會場,協會統一協助代訂住宿飯店,每間學校最多補助兩間雙人房費用等。為了鼓勵中南部隊伍參賽,也補助台北市、新北市以外的代表隊往返台北交通費,提高比賽的報名率。

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秘書長鄭婷文。攝影/李翊鴻

鄭婷文說,按照目前出入境隔離措施的嚴格程度,若疫情未能和緩,辯論比賽恐怕很難變回實體進行;就拿隔離天數來說,不管選手到台灣或中國比賽,光是中國14天、台灣14天,共隔離28天的時間成本,就會大大降低選手的參加意願,同時也增加舉辦比賽的難度。

這兩年因為疫情,中華青年交流協會大部分的兩岸交流活動都受到影響。鄭婷文表示,目前採取活動盡量網路化的因應措施,若活動無法採用線上的方式進行才會考慮停辦。

選手激烈辯論 以學生視角看兩岸交流

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進行方式,是在同一個題目中,提出正、反方的看法,互相切磋。舉辦的初衷是希望能增進中國和台灣學生的交流,不僅是場比賽,也希望選手們透過辯論的方式瞭解雙方的知識和想法。

透過辯論交換兩岸大學生的想法,世新大學在本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中獲得亞軍,世新辯論隊成員連璟欣表示,因為文化不同,想法也不一樣,雖然不了解對方的辯論風格,但透過辯論交換兩岸大學生的想法。實際交流後發現,「他們和我們一樣熱愛辯論,我們都有想贏得比賽的決心」。

多樣化的題目類型會因為選手身處生活背景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觀點,這也影響辯論方的說詞以及立場,因此選手需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參考他們的文化背景、成長環境準備舉證,透過貼近對方生活的例子來說服評審。

比賽過程中,世新辯論隊成員王敏華發現,中國辯手常用詩詞或是漂亮的文藻創造宏偉的感覺,而台灣辯手使用比較生活化的方式來辯論。選手們因為接觸的文化和教育都不盡相同,才更能在賽場上有更多的碰撞。

除了台灣國內賽事,在兩岸國際賽中,辯手會擔心因為口音或是語言的不同導致交流困難,王敏華指出,「對手的觀念和價值觀跟我們不太一樣,能感受到我們身處在不太一樣的事件當中,然而透過辯論我們可以理解他們的想法,也能讓他們知道我們的觀點」。

世新大學辯論隊成員王敏華(右二)、連璟欣(左一)。攝影/吳沂庭

東吳大學最佳辯手劉晴瑄分析,世新大學和東吳大學一直以來都有參加非國內的辯論賽事,因此對於大陸選手、評審都有一定的了解,透過她多年的比賽經驗觀察到台灣的學生詞彙量較少,相比大陸的選手就會顯得用語比較普通。能夠在大陸選手身上看到他們不論比多長的比賽,都能保持一定的流暢度,這一點也值得台灣選手學習,去調整訓練的模式。

疫情影響 2020年來台研修陸生剩4位

根據大陸委員會(以下簡稱陸委會)資料,2016年來台就讀的陸生人數曾達到4萬1975人,為歷年來高峰,而在兩岸交流政策及新冠疫情影響下, 2020年4月開始因為疫情及兩岸關係的緣故,中國政府暫停學位生學生求學,僅開放已在台灣就讀的大陸學位生繼續就讀,2020年來台研修的陸生僅剩4位。

海外研修:通常是由學校組織學生到外國學習短期課程的一種教育方式。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根據大陸委員會統計數據指出,從2011年到2015年,陸生來台研修及修讀學位人數都是上升的。但近年受到疫情影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自2020年1月26日起暫緩陸生研修生入境,至今仍未開放,因此依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資料,2020年僅有4位研修陸生入境。

歷年陸生來台研修及修讀學位人數圖。資料來源/陸委會、製圖/劉詩婷

教育部從2019年12月1日起,即要求如有台灣學生以學校名義組團赴中國地區進行教育交流活動,都需配合填報「赴陸教育交流活動登錄平台」,而在2020年12月起,就連以視訊會議等方式進行交流活動,都要到上述平台進行登記。

陸委會表示,兩岸青年學生透過交流與互動促進彼此的認識與瞭解,有助兩岸關係和平穩定與發展,也是政府推動兩岸交流政策重點。然而自2020年開始受到疫情影響,為保障民眾健康安全,兩岸政府都採取嚴格的邊境防疫管控措施,使得兩岸學生實體交流活動幾乎中斷,部分活動改以視訊線上方式辦理。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周祝瑛表示,目前兩岸學術和教育交流來看,因為疫情的緣故使得學生在交流上更困難,希望能早日恢復實體交流,讓兩岸的交流不管是教師、學生或者是校方人員都能有更多的交流,也讓更多中國的學生們能夠來台灣學習求學認識更多的台灣。

延伸閱讀:

西進現象後續 兩岸教育事業的觀察

家在何處 台商二代成兩岸異鄉人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