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玻璃藝術大師許源榮 扎根新竹近半世紀

記者 林柏鈞/採訪報導

新竹的天然氣與天然矽砂,自日據時代就成為玻璃工業的重鎮,工藝師許源榮是代表人物之一,曾榮獲許多肯定。然而現今科技發展迅速,間接影響玻璃產業發展,玻璃工藝也面臨沒落危機,只有將玻璃昇華成藝術,才能為玻璃產業帶來新的意義。

許源榮與拉絲玻璃

許源榮是玻璃藝術推手之一,帶給產業新的意義。攝影/林柏鈞

從事拉絲玻璃藝術46年的許源榮,16歲從雲林上來新竹打拼,17歲決心學習玻璃,近年許源榮嘗試使用漂流木結合玻璃,製成大型複合媒材作品得到熱烈關注及迴響。問起當年是如何轉變成大型藝術品時,許源榮解釋,主要因為當時製作的材料都是鈉玻璃,後來材料業者引進硼玻璃,才開啟更多元的創作空間。許源榮說:「硼玻璃拉力比較小,只要溫度夠都不會壞,所以後來就可以製作比較大件的作品。」

  • 鈉玻璃:指玻璃的主成分73%~77%的矽砂中,加入16%~18%的碳酸鈉所構成,普通一般的平板玻璃、玻璃杯、玻璃器皿,大都是由鈉玻璃製作而成的。
  • 硼玻璃:指如理化實驗室中的試管、燒杯,可以直接以火加熱也不會破裂的玻璃。此種玻璃乃在主要成分80%的矽砂中,加入12%的硼砂所構成,由於硼砂膨脹率很小而產生了耐熱的特性。

資料來源/ 隨意窩玻璃的知識介紹

許源榮功力深厚,使用拉力較小的硼玻璃,更能自由創作,他示範用兩種不同色素玻璃製作玻璃馬。攝影/林柏鈞
許源榮近期嘗試使用漂流木結合玻璃,製作大型複合媒材作品。攝影/林柏鈞

扎根新竹 獲文化部「工藝之家」殊榮

石油危機讓許多玻璃工廠都搬離台灣轉至海外設廠,許源榮是少數決定留在台灣維持玻璃事業的師傅,並創立個人工作室,在新竹扎根。

許源榮的個人創作工作室掛著許多作品。攝影/林柏鈞

許源榮笑著說:「以前讀書都沒有一張獎狀,然後做玻璃我的獎狀一大堆,談到玻璃大部分都會想到我。」談到玻璃成就,許源榮在心裡找到自我的價值。他坦言玻璃工藝非常辛苦,高溫的環境、手腳燙傷是基本,最為要注意的是眼睛的保護,稍有不慎可能造成永久傷害,連帶日常生活都有問題。許源榮兒子說:「爸爸幾乎不談受傷。」但許源榮說,大家的認可與愛護,就是他持續創作的動力,最終他也獲得文化部第二屆工藝之家的殊榮。

製作拉絲玻璃的火光對眼睛有害,需要戴上護目鏡。攝影/林柏鈞
在火焰中一拉一接,玻璃馬的頭部就出現,許源榮表示關鍵在於速度和經驗。攝影/林柏鈞

國際玻璃藝術節交流 提升本土創作技巧

新竹市政府在1997年起舉辦國際玻璃藝術節,讓玻璃有藝術面的昇華。正因為各國文化的不同,藝術家在展出的期間互相觀摩,提升本土玻璃藝術家的創作技巧。在第二屆國際玻璃藝術節之後,當時文化局局長接續在新竹設立玻璃工藝館(下稱玻工館),提供藝術家們一個正式的展場,鼓勵創作。

許源榮累積的經驗讓他在製作拉絲玻璃時,無需構圖就可編織玻璃。攝影/林柏鈞

新竹科學園區崛起 玻璃人才漸斷層

玻璃雖然昇華成藝術,但人才斷層的問題依然存在,玻工館志工蔡榮誠解釋,石油危機後,新竹科技園區的成立造成人力需求量大,也因為燒製玻璃的環境高溫,過程相當辛苦,大家紛紛投入科技事業,使玻璃工藝漸漸失去競爭力。許源榮認為,玻璃應該是會凋零,然後未來玻璃都是進口的,倘若以後師傅不在了,但檔案及作品仍會永流傳。

玻工館志工蔡榮誠希望能透過解說,拉近大眾與玻璃藝術的距離。攝影/林柏鈞

拉近玻璃與社會的距離 蔡榮誠:玻璃是很生活化的東西

只要到玻工館參觀,蔡榮誠總是熱心且親民的介紹展品,蔡榮誠表示,我們要發揮玻工館的效果,本來這些都是靜態的東西,可是因為我們講解介紹,會讓作品成一個動態的東西,這樣來玻工館才會有實質的收穫。

對於推廣,許源榮也利用拍影片的方式上傳社群媒體與民眾互動,許源榮師傅與蔡榮誠志工用自身價值為玻璃工藝努力,藉此讓社會認識玻璃藝術,同時也拉近民眾與玻璃間的距離。

熟悉各種玻璃的蔡榮誠替參觀民眾講解展品。攝影/林柏鈞

 

延伸閱讀:

狂熱與堅持 威尼斯玻璃之神「吹」夢踏實

傳統說唱藝術文化 陶冶孩童性情

構築美術音樂夢 藝術人的教育與未來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