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狂熱與堅持 威尼斯玻璃之神「吹」夢踏實

記者 陳薇竹、尚瑜真、溫世君/台北採訪報導

多少人的一生可以只專注在一件事情、一種職業?威尼斯玻璃之神Lino,用一輩子的時間鑽研玻璃技藝。曾經背負著背叛國家的民族輿論,但他仍一肩扛起傳承藝術的使命,將威尼斯的傳統玻璃技法創新並發揚光大,叛逆的青春只為夢想前行。

千年一遇的「吹」夢巨匠

一位84歲的玻璃藝術家,利諾.塔亞彼耶得拉(Lino Tagliapietra)1934年誕生於義大利威尼斯穆拉諾島(Murano),一個有「玻璃聖地」之稱的小島。自小懷抱玻璃創作夢想且天賦異稟的他,童年即中斷學業、拜師學藝,74年來日復一日、不斷的累積經驗,一輩子只專注於一件事,也就是「吹製玻璃」。

Lino從最低階的學徒做起,無論是提水、掃地、打雜都無法擊退他對玻璃藝術的熱忱,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學習過程中,Lino承受嚴厲的責罵或懲罰,忍受千度以上的窯燒高溫,承受滿是汗水的煎熬,苦練吹塑玻璃中最困難的技術「Flying Hand」,一種不使用任何模具,完全只以眼和手製作的方法,力求達到作品的完美平衡與俐落優雅。他不以為苦,因為他知道已沒有後路可退,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透過觀摩實作,從一個杯子、一個花瓶的模仿練習,Lino一步步奠定實力,年僅20多歲的他就掌握了所有複雜的技術和風格,並成為擁有義大利國家認證的「大師」(prime mastro)頭銜,這是威尼斯對於玻璃工藝師的至高肯定。

Lino大師曾說玻璃就是他的生命,他認為玻璃是一種神秘的材質,因為它是有生命的,即便冷卻,但它仍在變化,與火相接、與水相連、與自然息息相關。正因為Lino秉持對玻璃藝術的初衷,堅持以謙遜的雙手,創造出不斷向上且創新的玻璃美學,造就他榮獲三大終身成就獎:美國玻璃藝術協會終身成就獎、紐約市藝術與設計博物館終身成就獎、IIC終身成就獎等最高殊榮。

威尼斯玻璃藝術之神LINO,首次亞洲個展於松菸驚艷亮相。攝影/陳薇竹
41件經典力作 大師首度駕臨亞洲

由台灣電影導演張毅與藝術家楊惠姍一同創立的松菸琉璃工房成立三十週年,首部鉅獻特別邀請威尼斯玻璃之神利諾.塔亞彼耶得拉(Lino Tagliapietra),來台舉辦「千年一遇--再也不會有的」特展,30組共41件的史詩級創作驚艷亮相,各個作品都代表著Lino不同的故事與人生閱歷,他曾說過「每件作品都有他的靈魂」,他不斷思索著設計與藝術的分野,不僅重新詮釋了威尼斯玻璃的裝飾與形式,更賦予了每片玻璃故事與情感。此外,他對色彩有自己獨到的敏銳和美學靈感,當大多數藝術家選擇從玻璃供應商購買彩色玻璃棒來創造他們的作品時,Lino用數十種色彩配方,調配出屬於他自己的彩色玻璃原料。

在這目不暇給的41件作品中,琉璃工房的店長陳惠玲特別提到Lino大師的其中一件作品「天使之淚」,此系列作品是Lino突破自我極限的創作,外觀呈現長條的水滴形狀、底部狹窄、肩端寬闊且頸部十分細長,如同眼淚的造型,廣受大眾歡迎,成為Lino的一大經典特色作品。以白色或彩色的玻璃絲在透明玻璃中紐纏成蕾絲狀,是Lino作品常見的裝飾技法,交融各種線條,並在粗細條紋與橫軸縱軸的對比中創造落差,以突顯色彩層次。店長陳惠玲也說道,Lino完成這件大作時,十分感嘆自己竟然在80歲時才想到可以利用這種製作方式來吹製玻璃,可見大師基於傳統技法上仍不斷求新求變,使作品獨一無二。

專程從美國西雅圖回台觀展的藝術愛好者張詩婷指出,她特別喜愛Lino大師「恐龍」系列作品。大師利用對恐龍抽象的形象,透過大幅拉長牽引,於吹製玻璃中拉曳出修長的瓶口,以湛藍的瓶身搭配用玻璃棒製出的波紋,彷彿是在清澈的湖面掀起一陣波瀾,隨著身體的擺動可看見瓶身各種角度所折射出來不同的光。

在這個展覽中除了大師作品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外,店長陳惠玲也特別提到,琉璃工房這次特別設計了一個「迷幻隧道」與觀展的民眾互動,「迷幻隧道」是展覽裡的一個通道,360度的空間設計裡加入大師作品元素,利用彎曲的線條製造出凹陷的視覺,讓觀者可以站在指定位置體驗置身在作品裡的箇中滋味。另外,還有一個小小的影片區,讓觀眾利用15分鐘的時間一窺大師吹製玻璃的環境與過程,讓作品抽象的意境能深刻烙印在民眾心中。

Lino大師於2015年完成的突破自我極限之作「天使之淚」。攝影/陳薇竹
Lino大師2009年利用拉長牽引技術,創造出經典的「恐龍」系列。攝影/陳薇竹
松菸琉璃工房展覽通道中融入大師的設計元素,讓民眾能近距離與之互動。攝影/陳薇竹
傾囊相授 開創美國玻璃盛世

70年代,歐洲戰後經濟與文化變遷,Lino目睹玻璃產業的沒落,越來越少人願意苦守窯爐、辛勤學習,曾炙熱且豐富的玻璃工藝技術日漸黯淡。1960年代,恰逢美國玻璃運動(Studio Glass)興起之時,藝術家大力倡導個人小型玻璃工作室,雖成功的打破玻璃機械式的工業生產,但無奈貧乏的玻璃製造知識,使得工藝師必須不斷的依靠自學來提升玻璃技法。1979年,Lino接受藝術大師的邀請到西雅圖進行玻璃吹製教學,並於美國各地舉辦研討會及玻璃製作課程,Lino為人親切與不藏私的教學,大幅縮短年輕一代的玻璃藝術家的技術學習時間,讓他們能更加完美及熟練的把技巧運用在創作上。

「如果不是他的教學,美國工作室玻璃運動的成就將會以不同的水準和形式更加緩慢的展開。有多少藝術家除了超越自己創作擁有新的可能性,還能影響藝術史的進程呢?沒有誇張,Lino Taliapietra確實影響了人類的吹製玻璃歷史。」當代玻璃評論家Susanne Frantz這麼說道。Lino確實開拓了美國玻璃藝術的多樣性,使美國玻璃工作室運動有了前所未有的大躍進。

赴美教學雖引起了技術外傳的叛國爭議,但在睽違32年後,「威尼斯帝國科學與藝術研究院」於2011年特別為Lino在義大利舉辦屬於他的個人大型回顧展,除了回顧大師早期的作品,橫跨50年代至70年代,更代表著義大利對Lino為藝術與文化所貢獻的最大肯定。中國戲曲學院二年級的學生徐晴崴表示,Lino要教授的不單只有技術而是一種藝術思想與傳承。

歲月點滴積累 高喊藝術不死

玻璃藝術是穿越古典與現代的最佳代表,藝術品收藏家王儒萌提及,她認為玻璃的晶瑩透澈能穿透她一天工作下來的疲憊身軀,能為殘酷的現實帶來短暫的忘卻。Lino魔幻般的技法、火焰般的鬥志與鋼鐵般的靈魂,84歲的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追求玻璃藝術的最高造詣,至今仍運用他那雙大手不停的創作,多年來他對玻璃藝術的熱情始終未減,每件作品都能帶給大眾不一樣的感受與驚喜。一千年造就出一個Lino;一個Lino影響的又何止一千年。在玻璃藝術的世界中,Lino就是永遠的大師。

Lino大師作品的命名多以地名為主,可感受出他對生命及藝術最真摯的體悟。攝影/陳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