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y House旋風 不動產變移動產

記者 王穎皓、米世婷、陳文馨/採訪報導

今年榮獲第93屆奧斯卡三項大獎的電影《游牧人生》,劇情描述主角芬恩因金融危機的打擊之下,最終選擇駕著露營車,展開以四海為家的生活。電影一上映便引起觀看的民眾重新開始反思「家」的定義,並非有屋子才能稱作為家,Tiny House 行動房屋開始受到矚目,它的前身便是從露營車為發想。

移動房屋成買房新選擇

Tiny House也稱做迷你屋、微型房屋、移動屋,顧名思義它比一般的房子還要小型與輕便,類似小木屋的形式,此外,有些人會在小屋底部加裝輪子,以拖車的方式來移動運送,因此也稱做移動屋。小而美的移動屋雖然體積不大,但是卻有著精美的內部裝潢,生活機能健全,大部分的人會將移動屋放置在清幽的環境中,希望遠離城市的喧囂並提升生活品質,隨時可移動的小房子也讓移動屋屋主活得更自由自在。

置身在靜謐環境中的行動房屋。攝影/王穎皓

Tiny House一開始是起源於美國地區,由於美國人的房貸負擔日益沉重,許多人開始思考住大房子的必要性,甚至還掀起一波「微屋運動(The Tiny House Movement),在都市郊區的森林中、湖畔,蓋起了小小的房子。

因為Tiny House的出現,使美國人對房屋有了嶄新的概念,也形成一鼓提倡簡單生活的社會運動。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十年內,Tiny House開始蓬勃發展,給人們提供一個購屋新選擇。之後行動房屋的風氣也開始陸續引進台灣,移動屋業者呂晨琦原先從事室內設計的工作,直到2015年在因緣際會下開始經營移動屋。

雖然呂晨琦在經營移動屋的過程中經過許多困難的磨練,但他以堅定的口吻,很多人對於移動屋有一個寄託,就是希望可以回歸小時候的自然樸實,擺脫鋼筋混凝土冷冰冰的高牆。所以在幫客戶分析內部裝潢、外部造型的時候,會盡力將客戶的心願與現實空間的運用結合在一起。

行動房屋的製作過程。照片提供/呂晨琦
行動房屋內的裝潢精美,不亞於一般住宅。照片提供/呂晨琦

呂晨琦的客戶大多都是五十到六十來歲的退休長者,在他的客戶群中,他們更有餘力可以購置移動屋來當作養老的夢幻小屋。通常要買一間移動屋大約在200到400萬之間,但是呂晨琦說因為移動屋非常多元,每間移動屋的坪數也不相同,所以大多會依個人的預算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客戶從來詢問到決定購買移動屋大約是3個月的時間,中間施工到裝設完成也是3個月的時間,總計從諮詢到完成共歷時6個月

呂晨琦正在丈量行動屋鋼架的寬度。攝影/王穎皓

呂晨琦認為移動屋其實是很好的居住型態,一般移動屋定期上油、上漆,做好保養工作的話,使用年限可以長達30到50年,若是政府能撥簡單預算,將相較房價便宜的移動屋,以及它的便捷性發揮出來,補助成為長照社區、集中住宅,將社會問題與建築融入環境中,會是不錯的選擇。

寸土寸金 居無定所

看似價格便宜、方便遷移的行動房屋,背後卻潛藏諸多問題。建商張瑀臻說,行動房屋雖然價格便宜,但在台灣,房屋對於土地的需求才是最大的問題。她表示二十年前,台灣就已經引進行動房屋,但在市場上卻遲遲不見起色,最大的問題在於台灣地小人多、寸土寸金,沒有適合擺放行動房屋的地方。

移動屋多座落在市郊或乏人問津的山坡地上。照片提供/呂晨琦

不僅如此,行動房屋與一般傳統房屋一樣,需要用到水、電,屋主該如何取得這些資源也是較難克服的問題。再來則是汙水排放的處理,張瑀臻說,台灣沒有像國外一樣有專門為行動房屋所設置的汙水排放所,所以排放出來的汙水該如何處理也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難題。

張瑀臻提及東方人與西方人的觀念差異性,對於行動房屋的市場也有影響,東方人認為有土斯有財,有房地產才會讓人安心安定、成家立業。

不過,台灣現在是高齡化的社會,年輕人又少子化,空屋率只會越來越高。現在年輕人普遍買不起房子,張瑀臻表示,如果大家要買行動房屋,政府必須要有妥善的規劃,提供空地讓行動房屋可以存放,否則在沒有合法規範下的土地上居住,很快就會被驅趕,嚴重可能還會為此吃上官司。因此,張瑀臻認為行動房屋要在台灣發展,現階段而言是十分困難的。

即將成立家業的民眾黃子馨表示,自己現階段不會想要住移動屋,因為現在這個潮流在台灣本地還沒有說非常的流行,法律上的限制還不是很清楚,所以不會是目前最優先的考量,如果台灣有比較完善的推行或是法律比較健全,移動屋可以是一個選項。

目前租屋的廖子豪認為自己還是會以買房為主,有一個自己的家,可以遮風避雨,感覺比較安心。若經濟狀況較差,則會選擇租屋,最後才會考慮購置移動屋。剛畢業不久、初入社會的卓錡先生認為,雖然行動房屋的成本較低,但考慮到沒有土地可以擺放的問題,行動房屋較不會列入未來居住的選擇。

貨櫃屋合法申請 永久存在不無可能

目前對於貨櫃屋的法律規範,可以從建築法說起。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管理組組長高文婷表示,依照建築法第四條的規定,要被稱為建築物,需要同時符合有以下三個特質,第一是定著特性,定著在土地上或地面下;第二是外觀特性,具有頂蓋梁柱牆壁;第三是供個人或公眾使用,如果同時符合這三個特性,才是建築法要管轄,且必須申請建築執照的建築物。

此外,在符合建築法第四條三項特質的情況下,有些建築物可以不受此法規範。根據建築法第98條,特殊建築物,像是煉鋼廠,是可以透過行政命令的專案許可方式,突破建築法的規範,經行政院許可得免申領建築執照。

不過,就算是特殊建築,其建築物之結構性要求,像是防火、防震等,還是須達規定標準。再來,除了經由行政院所規範的建築外,有些案子則由地方政府來評估核准,並透過建築法第99條規範,像是簽唱會的臨時舞台,便可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請。

貨櫃屋市集也是一個特殊案例,受建築法第99條所規範。攝影/王穎皓

高文婷強調,貨櫃屋的亂象不是法規沒有規範,是有些人沒有來申請。根據內政部建築技術規則,只要達到法規的性能、高度、防火、防震與結構性的要求,並沒有什麼材料是不被允許的。若是都有符合,那就依法申請跟核准,一旦合法申請執照,該貨櫃屋可以永久存在。

不過呂晨琦表示,不管是貨櫃屋還是鋼構移動屋,申請建照比起開始規劃移動屋到完工,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且若是在山坡地還需要經過環境影響評估,水土保持的花費更是高於移動屋本身的金額,儘管違法,也很少有被拆除的案例。因此,幾乎沒有人會願意花更高成本去申請建照。

高文婷回應,沒有申請建照,其實就是違章建築的一種,但每個縣市對臨時性建築個案的處理方式都不太一樣,會進行行政裁量,地方政府處理違章建築的落實度也不同。再加上,儘管地方政府要求違章建築的屋主拆除移動屋,有些屋主會把移動屋吊走,等到政府的拆除隊離開後,再將移動屋給調回來。這個就是地方政府對於處理特定建築物最困擾的地方。

移動屋以拖車運送,容易移動的性質,另一方面也造成地方政府處理違章建築的困難。照片提供/呂晨琦

廢棄貨櫃獲新生 安全防護需做足

被淘汰的貨櫃搖身一變成為Tiny House的房屋型態選擇,將貨櫃做成迷你屋居住,既省成本又可以隨處移動,還可以達成環保的目的。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蔡孟廷認為,可以從貨櫃屋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來看是否環保。

作為公共廁所使用的貨櫃屋。攝影/王穎皓

貨櫃屋的生命周期分為四階段,包括材料生產階段、施工階段、使用階段、建築廢棄處理階段。蔡孟廷表示,整體來說貨櫃屋在使用階段比較耗能,因為貨櫃屋鋼材的熱傳導較快,通常室內的空調需求會比較大。

但相較於其他的建築物,貨櫃屋在材料、施工上,因為貨櫃屋鋼材使用周期長、本身不需要太多的施工,只需結構補強與裝潢,所以消耗的材料與能源的確較少。

不過住在貨櫃屋裡也有相對的風險,因台灣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時常有颱風和地震等天災發生。用貨櫃屋做為住家,不像一般建築有良好的結構設計,所以時常發生意外。但是蔡孟廷說,貨櫃屋如果要用來居住,就需要使用一些設計來未雨綢繆。

針對地震跟整體的結構來說,貨櫃屋如果只有一層樓,在地震時比較不會有安全問題,但是若將貨櫃屋疊起,建成兩、三樓層,就需要鋼或者鋼骨的補強。颱風來襲時,一層樓貨櫃屋如果被強風一吹,很可能會有翻轉的風險,所以蔡孟廷會建議貨櫃屋做一些基礎的卯釘,避免它翻轉的危險。

上下都充分運用到的貨櫃屋,存有安全疑慮。攝影/王穎皓

影響貨櫃屋安全的另一問題,就是火災發生時貨櫃屋室內升溫的速度比一般水泥房屋快速,是因鋼材為貨櫃屋的主要材質,鋼的熱傳導係數比較高,所以導熱較快,在防火措施上需要加上防火板,降低火災發生的機率。

貨櫃屋和鋼構移動屋的材質都是鋼板,因此需要加上一層防火板。攝影/王穎皓

移動屋在台灣的發展,除了法規規範的建照申請之外,還需要符合安全性的檢測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好的居住形式。然而Tiny House的風潮能否在台灣繼續維持,就得交由市場來決定。

移動屋未來在台灣的發展情況,就得端看是否能解決各種隱憂。製圖/洪勝鴻

 

延伸閱讀:

桃園貨櫃市集 行銷青年自創品牌

台北塵囂打造貨櫃市集 民眾樂開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