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嘉儀、王宇婕/採訪報道
囤物症患者王先生的家,是座落於新北市中的百坪房宅,隨著居住時間的增加,原本空曠的空間,漸漸變成堆滿各式物品的居住環境。王先生說明他囤物,是認為物品保有一定價值,可出售換取金錢,因此捨不得將物品丟棄。
囤物症在2013年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被列為強迫症的一種,身心科醫師李旻珊說,囤物症起因於人的寂寞和不安全感,在早年生活可能較匱乏,導致囤物者現在依靠保存物品來填補心中的不安,好發於中老年人和女性。
王先生家中囤積的用品種類繁多,像是安全帽、洗衣機、門板及舊型電視等。王先生擔心有些物品丟了便不易再擁有,於是便收藏起來,久而久之便越積越多;另一方面,他也認為所囤之物並非完全沒用,像是舊的電風扇就能拿去賣錢,仍能保有其價值。
李旻珊提醒,在一個家庭中如有囤物者,家屬和旁人欲改善其囤物的行為時,不可將囤物者的物品擅自丟棄,應漸進式的教育他們;她建議家屬可先從觸發囤物的原因進行了解,限制囤物者堆積物品的空間及範圍,同時告知囤物症者這樣的行為,已造成家人生活上的困擾,製造囤物者對於環境髒亂的現實感,意識到自己囤物產生的後果,進而改善囤物者的習慣。
每種病症所採取的治療方法皆不相同,李旻珊解釋囤物症的治療方法通常採用認知行為治療,囤物者認為丟棄物品會造成不好的後果,利用治療的過程,改善患者的想法。身旁或家中有囤物者,其行為已導致生活上的不便時,可求助身心科醫師,喚起囤物者的病識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