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財經科技

邁入超高齡社會 長照結合科技創新

記者 王寧寧、藍妮蒨、王淑琪/採訪報導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資料顯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高齡人口逐年上升,相當於每五人就有一位是超過六十五歲的高齡長輩。因此未來的人口組成並不適合傳統勞力密集的照顧看護模式,不只政府推出相關長期照顧(以下簡稱長照)政策,民間產業單位也紛紛響應,引進長照新科技共同實踐「以人為本,以科技為輔」的理念。

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我國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佔比逐年高升,至2025年將超過20%。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製圖/王寧寧

面對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階段,使得長照產業出現人力供不應求的危機,而科技化系統已成為長照社會中不可免的趨勢,因此政府也做好萬全佈局,推出長照2.0政策,民間組織也紛紛響應政府號召,應用自身跨領域的知識與親身在長照產業中的經歷,研發出人性化的硬體輔具與系統,共同迎接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

椰子園老人養護之家(以下簡稱椰子園)主任蔡秀蘭表示,長照目前已不完全專屬於社福機構,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更是需要往產業化的方向前進。多年來,長照產業市場人力短缺,但被照顧者的需求卻逐年增加,科技導入長期照護產業已勢在必行。

為有效減輕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家屬全人身心與經濟負荷的問題,鴻鼎資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鼎)為國家衛生研究院建構「幸福長照資源雲平台」,使用智慧化系統與物聯網技術及大數據分析,開發成一套專屬照護單位的管理平台,建立起「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複合型服務中心(B)」-「巷弄長照站(C)」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

社區整體照顧模式,可區分為「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複合型服務中心(B)」-「巷弄長照站(C)」。資料來源/伊甸基金會臉書、製圖/藍妮蒨

鴻鼎專案經理洪煜勛提到,長照單位可以透過將中央管理的個案資料匯入,以利單位人員可隨時使用電腦網站與行動載具等,掌握實時數據與現況。

居服員可利用行動載具即時登打服務紀錄,以便單位主管掌控整體服務情況。攝影/藍妮蒨

民間機構也不遑多讓,台灣受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受恩)搶先將科技導入日照中心,配合智慧化系統且運用大量物聯網技術與大數據分析,開發成一套專屬的管理平台。受恩資訊專案副理陳姿羽說,照服員的時間應該是拿來照顧長輩,而不是做行政單位的雜事,這也是當初最想導入科技的原因。有了科技的輔助,減低照服員負擔的同時,更能夠兼顧照顧品質。

與物聯網結合 有效掌控即時資訊

受恩成立的專屬日照中心管理平台與院內定位系統,可以減低照服員的人力負擔。陳姿羽說明,日照中心會讓被照顧者隨身配戴感測器,除了方便照服員隨時掌握狀況,也能夠立即在後台得知被照顧者的社交活動,若長輩有緊急狀況無法到櫃台尋求協助,按下感測器上的緊急鈴也能夠馬上通報櫃檯。

受恩院內定位系統,螢幕上的圈圈便是長輩在院內位置,方便照護人員即時掌握狀況。攝影/藍妮蒨

隨著長照產業走向科技趨勢,各領域也接收到長照的智慧化需求,例如群邁通訊致力研發科技結合醫療的「智匯網」(Fusion),針對長期臥床的被照顧者開發出尿布濕度偵測器。智匯網總經理吳光輝提到,內部的感應器裝置會透過藍芽發送信號,透過閘道器接收訊號,再傳送至雲端,照護人員可即時接收異狀消息,隨時監測病患的狀況。

社會大眾經常對科技導入有所排斥,不外乎是隱私問題。友達高級工程師陳昱至說:「因為平常像是攝影機或監視器,會有隱私性爭議」,但這台感測器擁有去識別化及夜視功能,在隱私上,載具只呈現骨架點式的畫面,達到保護被照顧者的隱私要求,在夜間也能提供偵測功能。

尿布濕度偵測器,讓被照顧者穿戴後,照護人員便可知道即時資訊。攝影/藍妮蒨

被照顧者的需求固然重要,但照服員及護理人員的辛勞也需要有人體諒。而科技也為傳統照看方式帶來了改善方案。陳昱志提到,在被照顧者躺臥的床墊上放上一塊壓力感測器,可以分析出生理訊號偵測與睡眠品質的數據。

前者是透過物聯網雲端,可即時了解被照顧者呼吸與心跳;後者在進行分析時,考量到居家照護環境與被照顧者使用上的舒適度,壓力感測器置入床墊下進行偵測的範圍,可高達厚度30公分,以利照護機構與一般家庭使用。

床墊下擺放的壓力感測器,能夠實時監控被照顧者的心跳和睡眠品質。攝影/藍妮蒨

將照顧科技導入長照機構,是長照2.0工程未來藍圖中的目標之一,實際對於科技輔具進入安養院,政府雖祭出補助設備的充足與修繕方案,但在長照機構營運上,人力福利及薪資卻佔了70%的經費。

運用去識別化的技術,有效保障被照顧者的隱私權。攝影/藍妮蒨

想要引入更多科技輔具,對於家屬與安養機構來說,在經濟層面上將有一定的負擔。若政府欲打造一座科技照護城市,未來機構式的照顧是否能進入到補助內,勢必要再與民間進行溝通與協調,凝聚共識攜手為超高齡化社會做準備。

偏鄉導入長照科技 先克服數位落差

「科技準備好了,那麼長照產業呢?」在產業面臨科技導入、數位轉型的路途上,養老院、新興長照中心與相關社福機構也面臨考驗,包括能否如政府預期,順利引進智慧化的新興輔具;以及使用輔具的被照顧者,能否快速轉換,享受科技所帶來的方便。

照顧科技逐漸導入長照產業,各種新興輔具浮出市面,但面臨一直以來的城鄉差距問題,位於屏東縣的椰子園老人養護之家主任蔡秀蘭表示,是南部的生活水準與台北不同,相較起來照顧模式較為封閉,加上吸收新事物的管道受限,不像北部一樣有許多科技論壇、設備展覽能參加,造成當地被照顧者了解的相當有限,且金錢的限制也是一個問題,自然就對新科技稍有排斥。

對於經費補助的問題,以屏東地區為例,因非屬六都,在經費補助上常有設限。而屏東個案的家屬對新事物的接受度也不是太高,加上家裡未必有相當條件,例如安裝無線網路。因此若真要引進科技化的智慧輔具,這些都會是要優先克服的困難。

縱使困難重重,但對於未來科技導入長照產業,蔡秀蘭表示,科技有一定的必要性,大數據能幫助照服員追蹤被照護者們的日常習慣。每個人都有情緒,但當情緒來的時候,照顧者可透過數據分析,給予不同精準個人化的陪伴與協助個案舒壓。

伊甸基金會公關楊于慧對於科技導入長照服務,也肯定地表示,有科技的輔助,不只能夠讓照顧者的心理負擔減少,家屬也可以更加安心。所以如果將科技精準的運用在長照服務上,被照顧者的照護品質其實是能夠比傳統的照護方式提升很多。

長照以人為本 科技為輔

大部分的人普遍認為,科技帶給人們便利,卻也在冥冥之中形成「科技冷漠」,但是新興的照顧科技秉持著「以人為本,以科技為輔」的理念,伊甸基金會公關楊于慧表示,從人的角度出發,採納人真正的需求,來扭轉世人對科技的成見,讓社會大眾知道科技的導入,是讓照顧能更加精準、客製化的為被照顧者提供服務。

對家庭照顧者來說,在科技的導入常常處於兩難,一方面冀望於科技能分擔生活中的重量,不需要常常在照護、家庭、工作,另一方面卻又擔憂科技的出現會使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冷卻。楊于慧提到,日本也有陪伴的聊天機器人,但它畢竟還是一個機器,而人跟人之間的互動,與機器人陪伴長輩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基金會還是更注重與長輩之間的互動與關心。

民眾頭戴VR眼鏡並乘坐輪椅,近距離感受身障者一天的生活。攝影/王寧寧

為了拉近一般民眾與被照顧者的關係,伊甸基金會決定先讓民眾親身體驗他們的生活。伊甸基金會舉辦的「無障礙生活節」中,其中一項活動便是運用近年盛行的VR技術,讓民眾坐上輪椅,體驗身障者一天的生活。參與此項活動的民眾邱小姐表示,原來身障者的生活這麼不容易,好像更能夠體會他們的心情了。

照顧科技的崛起帶給身障與長照者不同程度的便利,也給照服及護理人員更有效率的工作模式。楊于慧笑著說,雖然與基金會的方式不同,但結合長照的科技,也是希望能讓長輩回歸社會。科技不斷在進步,可它從沒有要「反客為主」去取代人們互動的溫度。在長照產業中,科技成為照護人員暖心的輔助品,擔任長輩安全的守護者,等於給被照護者的家屬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延伸閱讀: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 長照多樣化該如何選擇?

老年不無趣 長照課程延緩失能

外籍看護因疫情缺工 長照家庭面臨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