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銘哲、賴沅昊/採訪報導
教育偏鄉學童 指引方向的北極星
根據當地的文化 、生活機能、數位環境、經濟條件等等,教育部將國內的偏鄉學校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偏遠、特殊偏遠以及極度偏遠,根據教育部108學年度統計資料顯示,新竹縣全縣共有114所國中小學,其中有32所被歸為偏遠學校,佔了將近三成。
位在新竹縣尖石鄉的秀巒國小,群山繚繞被藍天白雲包圍的景緻,其實這裡被教育部認為是極度偏遠的學校,目前全校共有56名學生,大多都是泰雅族的孩子,典型的原鄉學校。
鼓勵教育者 填補偏鄉不足的師資
來自台中的黃怡茹,2015年來到這裡至今已服務第五年,目前在秀巒國小擔任訓育組長,當初透過公費分發來到秀巒國小,原本待滿三年就能轉調其他學校,因為與孩子感情深厚,選擇留下來繼續陪伴他們;身兼多職的她,除了要處理學校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務,還要負責上社會課,比起都市的老師更加辛苦。
代理教師又稱為流浪教師,對於學生而言就像是過客,來來去去,每年都有孩子會問「老師,你還會留下來嗎?」有些班級甚至六年就換了六個老師,道別也成了孩子們的必修課;學期中有位老師需請長假,卻遲遲找不到代理老師,位處偏遠、資源少以及交通不便,這些因素導致嚴重職缺,也是多數偏鄉學校所面臨到的問題。
畢業於世新大學黃昱,沒有修過教育學程,沒有教師證也沒有任何教學經驗,憑著一顆熱血的心以及教學熱忱來到秀巒國小擔任代理老師,正好解決教師方面的當務之急,與學生零距離的互動,亦師亦友是他獨有的教學方法,他認為不只是單方面帶給孩子知識,他也從孩子身上學到了許多,像是泰雅的文化等等。
突破地理環境限制 培養興趣發潛能
在這好山好水的地方,同時也隱藏著危險,每當颱風、大雨或地震來臨時,後山山坡的土石總是蠢蠢欲動,因此,學校除了有全台921的地震防災演練,每學期還會有不定時的演練,並在每個教室設置了山坡監視器畫面,一旦發現有土石剝落的可能,就能隨時啟動防災機制。校長蔡汶錡也分享,曾經有次小朋友聽到逃難鐘聲就火速奔回家,家長看到驚訝的問小孩怎麼已經到家了。
面對這些問題,偏鄉學校開始轉而多元發展,秀巒國小多是原民孩子,善於運動、歌唱、與舞蹈,於是校方規劃長期發展例如射箭、柔道以及合唱等特色。
關於長期留在偏鄉耕耘的老師,政府可以從政策上去調整,提高老師待在偏鄉的誘因,例如提供教師宿舍、增加福利配給及平均分配資源、提升偏鄉生活品質與薪資、招募足夠師資,平均分工降低肩負工作量等。在體制外,也有TFT為台灣而教、無國界教師、社團法人台灣點燈關懷教育促進協會等,不斷號召熱血教師前往偏鄉,或是培育在地人成為老師。
即使在偏鄉教書要面對種種困難,不僅是交通不便和家庭因素,這些老師還願意留在這裡,老師對於孩子而言,就是永遠的標竿,肩負百年樹人的工作,秉持著誨人不倦的精神與熱忱,將教育作為一生的志業,讓傳承的薪火永遠不滅,未來期待會有更多熱血教師加入,為孩子們點燈,照亮屬於他們光明的未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