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阿美族移居都市 三鶯部落異地重生

記者 程冠鈞、李佩蟬/採訪報導

彈著吉他,緩緩唱出阿美族古調。新北市三峽區的三鶯部落在經歷多年抗爭後,現在落腳於國立臺北大學旁的原住民族文化生活園區。雖然鄰近北大特區,不過地理位置偏遠,需要經過一條小隧道,才能依稀的看見部落的身影。部落裡寧靜悠閒的氣氛,彷彿世外桃源。

進入小隧道之後,才能稍微看見三鶯部落的影子。攝影/李佩蟬
德固是阿美族神話中的神明,以貓頭鷹為形象,負責判定性別。攝影/李佩蟬

原民走向都市 高喊居住正義

1960、70年代經濟起飛,花東地區的原住民,面臨到原鄉經濟模式的改變以及建設進度緩慢等問題,許多人選擇「向前走」,來到大台北地區討生活。因為不習慣都市生活以及高昂的租金,這群原本來自不同部落的阿美族人,有默契的聚集在三鶯大橋下,倚靠著大漢溪,逐漸形成河海濱部落,不過居住的土地屬於行水區,1994到1996年間,被時任的台北縣政府進行多次拆遷。

三鶯族民所搭建的兩層樓原住民族特色家屋。攝影/李佩蟬

全台首創模式 都市部落成形

後來三鶯族民籌組自救會,以「居住正義」為主軸,並高喊「土地不應該是商品」的口號,歷經八年的抗爭行動,也受到外界矚目,終於在2016年與新北市政府達成「三三三」模式,在集體承租、 自主管理、營造的原則之下達成協議。建設經費的三分之一由族人負擔 ,三分之一向銀行貸款,最後的三分之一由政府出資完成

都市原住民能夠在異鄉,擁有一塊土地並建造家園。從外界看來是美好的故事結尾,但這一切從部落秘書阿里,口中說出的情況卻是截然不同:「其實三鶯部落能得到台灣首例的名稱,這是經過很多的努力,我們也很想做為這一次的火車頭,畢竟火車頭他的壓力也真的很大。」

身為全台首例異地重建的都市型部落,如果做得好,可能會有下一個三鶯部落。但若是管理經營上出現狀況,除了三鶯部落會面臨到外界的檢討之外,其他縣市同屬河海濱部落的原住民可能就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

三鶯族民與新北市原民局攜手打造族人的農耕園區。攝影/李佩蟬

不過在重建之後的前三年,三鶯部落自我封鎖,興建原住民的特色家屋並專心規劃部落事務。去年部落聚會所完工,三鶯部落也選擇在今年開始走出去與外界交流。不論是實驗國小的小朋友來到部落參觀傳統文化,部落婦女也與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合作,在部落旁的農耕園區,大展身手,將種植的產品推銷出去。

三鶯部落的挑戰 原鄉記憶的傳承

2020的現在,台灣正面臨語言流失的問題,就以普遍性的台語舉例,現行生活當中,大多使用國語溝通為主,自然的,其他語言就會變得不熟悉,嚴重甚至於正在消失當中。在三鶯部落,下一代的文化傳承問題,也同樣逐漸浮現。

長輩們在老師的引領下,練習演唱阿美族的傳統歌謠。攝影/程冠鈞

如前面提及的歷史所言,有些阿美族人從民國60年代就北上討生活,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填飽肚子,父母也沒有多餘的心力教育孩子。甚至從就業就學之後,母體文化脫鉤的問題就開始發生。面對曾經歷過原鄉文化洗禮的族人漸漸老去,少子化的問題也正在進行式,此時此刻的三鶯部落需要更多的時間。如何促使下一代能夠重視族群認同與文化傳承的課題,將會成為三鶯部落的最大考驗。

三鶯文史吟唱班老師蘇錦雄準備的歌譜中,分為男女聲部,讓阿美族的長輩都能盡情合唱。攝影/程冠鈞

延伸閱讀:

溪州部落 兼顧觀光與文化傳承

找回部落文化 新竹尖石小校傳承泰雅智慧

Posts created 2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