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蔡佳妮、查厚葦、武廷融/採訪報導
彰化海岸溼地為全台最大的泥質潮間帶,也是台灣僅剩的最後一塊泥質灘地。近年來,受到開發和污染的影響,溼地面積大幅減少,加上風力發電廠興建,使得溼地生態飽受破壞,也讓該地食物鏈受到衝擊,就連沿岸過境水鳥的數量及養殖漁業的產量也逐漸減少。
彰化溼地是由濁水溪上游泥沙向下沖刷至河口淤積而成,形成質地細緻的泥質攤地,崑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翁義聰說明,溼地中的泥沙在滾動期間沙越磨越細,最細可達0.063公釐,形成泥巴為主要的底質的泥質灘地。不僅孕育出豐富多樣的生物,更成為許多保育類水鳥的重要棲息地,溼地中的有機物質,更成為當地發展養殖漁業的良好根基。
溼地豐沛的有機物質提供生物良好的棲息環境,成為魚、蝦和螃蟹的棲地,使得彰化海岸擁有許多特殊且珍貴的物種。施月英提及,台灣招潮蟹為台灣的特有種,而大城溼地擁有全台密度最高的台灣招潮蟹,其主要活動在潮間帶潮水較高且土質堅硬、黏性大的泥灘地區,彰化大城溼地則成為牠們合適的棲息環境。
此外,溼地廣大的腹地更吸引各式瀕危鳥類駐足,根據彰化縣野鳥學會《彰化海岸溼地野生鳥類棲地環境經營計畫》中顯示,每年至少有150種以上的鳥類棲息或過境彰化,其中包括黑翅鳶、大杓鷸、黑嘴鷗等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認證的瀕危鳥類。
彰化沿岸的養殖漁業發展,與溼地良好的生態環境關係密不可分,潮間帶擁有大量富含營養價值的泥沙、有機藻類供養牡蠣、文蛤、赤嘴等溼地生物。彰化養殖協會理事長楊福錦表示,溼地提供文蛤良好的生長環境,也使得文蛤成為彰化目前產量最多的漁業產品。
風機破壞生物棲地 綠能與生態難平衡
但近年來隨著光電產業的發展,彰化沿岸成為風力發電的重鎮。國家發展綠能政策固然重要,但卻對溼地生物的棲息地造成影響。當地養殖文蛤的漁民許東盛抱怨:「像我們養文蛤就是要環境好、空氣好,生產量才會好,但受到風機和六輕影響,下雨時雲層中的髒空氣下降,文蛤就全死了。」
楊福錦指出,風力發電機的架設導致漲潮時,水質變得混濁,也改變附近海水溫度,且施工期間風機打樁的低頻噪音造成魚塭中貝類受到驚嚇,長期運轉之下的噪音干擾,也間接影響生產量。
除此之外,楊福錦也說,轉動時風機的低頻噪音,不僅波及到附近養殖漁業的生態環境,就連當地住戶也不勝其擾,噪音經常從半夜三、四點到早上十點左右,晚上睡覺時都會聽到風機運作的聲音,造成附近養殖戶、居民無法安心入眠,睡眠品質低。雖然有向台電提出反映,但卻無法得到具體的改善措施。
彰環盟執行秘書吳惠君透露,近年來,彰化沿海開發工業區和風力發電廠,導致許多鳥類原本的飛行廊道或棲息地變更,加上風機的低頻噪音影響,導致水鳥的數量驟減,呈現出彰化沿海環境的惡化危機。
2016台灣鳥類紅皮書名錄中,大杓鷸被列為國家易危鳥類,而彰化海岸為其全台最大的度冬棲地,根據彰化縣野鳥學會《彰化海岸溼地野生鳥類棲地環境經營計畫》顯示,蔡嘉揚博士過去紀錄大杓鷸數量曾經達到 3000 隻以上,但是近幾年數量卻呈現銳減的趨勢。
大杓鷸棲息地受到彰濱工業區的發展,近年逐漸南移至南彰化芳苑、大城一帶,如今面臨離岸風力發電廠的建設,生存處境更加堪憂。以大城溼地為例,2013年大杓鷸數量總計約4000隻以上,但短短兩年後,2015年數量大幅減少至800多隻,數量減少約八成,而到了2018年更下降到僅剩130隻。
鳥類主要的食物來源為沿岸的底棲生物,兩者逐漸形成一系列緊密的食物鏈。翁義聰提到,養殖漁業捕撈和鳥類的保護是相輔相承的。當文蛤、蝦猴和螃蟹等數量減少時,生物共存食物鏈遭受破壞,導致鳥類失去其主要食物來源,鳥類數量也會隨之減少。
即使發展風力發電是綠色能源,並不代表對於環境沒有影響,當今社會在注重綠能發電發展的同時,風機廠商卻未能與民眾建立良好的溝通,政府也未確實推行保育溼地的概念,如何在兩者之間獲得平衡,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海岸為我們的第一道防線,當沿海生物出現問題時,就需要開始有所警惕,下一個受到傷害的可能就是人類。」洪新有說道,但近十年來,很少看到政府願意劃設溼地保護區,卻不斷地在蓋新的風力發電廠,然而,他認為發展綠能產業是好的發想,但政府需要確實地做好環評,評估台灣海域是否適合做風電,以及對於附近溼地的影響,尋找出生態保育及綠能發展之間的平衡點。
觀光與工業破壞生態 保育觀念待提升
彰化沿海溼地是台灣珍貴的生態資產,但隨著工業開發、風電設置與當地觀光推廣,溼地生態已漸漸遭受破壞。當地的環保團體認為,政府應該要為保存這塊溼地做出相關具體規劃,同時也要顧及當地漁民的需求,達到經濟與環境共生的最佳狀態。
棲息在彰化沿海溼地的生物隨著溼地破壞開始減少,彰化縣野鳥學會導覽員許先生提到,溼地生態的主要破壞是人為因素。他指出,台灣遊客傾向「體驗式」的生態活動,不僅進入潮間帶踐踏溼地,同時也打擾生物活動,加上人為種植的紅樹林,容易造成溼地陸化,進而破壞原生動物的棲息地。
台灣在推動環境保育上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提升民眾的保育觀念。導覽員許先生認為,目前有許多觀光旅遊及生態活動仍處在「玩樂」的方式,雖然能夠吸引更多遊客,但卻造成破壞,也失去推廣教育與保護的初衷。
他期盼,任何生態活動都應先為當地生物及環境著想,減少觸碰或踐踏生態改以觀賞為主,保持一定的距離讓動物們能安心生活。
除了觀光帶來的破壞,工業開發也是溼地破壞的主因。彰化縣沿海原本是一大片潮間帶,溼地面積廣大,也是候鳥的棲息地,但部分地區開發作為工業區,導溼地消失,而工業污染排放也會造成溼地的傷害。吳慧君表示,目前有許多重要棲息地並沒有得到完善的保護,即使是國際認定的鳥類重要棲地,林務局卻沒有正式做出劃設公告,保護候鳥生活環境。
盼納國家級溼地 兼顧漁民生計
溼地保育成為彰化縣環保團體一致努力的目標,翁義聰認為,最有效保護溼地的方法之一,就是設置國家級溼地,透過政府單位規範保護區,讓溼地維持原本的樣貌。但他也提到,若要劃設保護區,應同時考慮當地漁民生計,可以配合生物生長季節,以及規定漁民出海捕撈的數量。
劃設保護區確實會損害到漁民的權益,翁義聰認為,雖然捕撈被限制,但另一方面也保障漁民未來仍可以捕撈到健康豐富的漁貨,達到生態與經濟永續發展。楊福錦則指出,劃設前必須先與當地漁民及相關產業進行溝通,且劃分核心及非核心區,提供當地漁業活動空間,採取調節式的限制捕撈,注重保育的同時也讓漁民有生存的空間。
彰化縣環保團體也盼望政府能正視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洪新有呼籲,政府的眼光要宏遠,不能一昧地在乎經濟開發。經濟與環境是可以雙贏的,一但環境被破壞,未來就必須花更多心力與金錢維護,政府應協調出經濟開發與保育之間的權衡點,珍惜溼地與海洋環境,讓這美麗生態得以永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