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昱江、鄭心渝、胡玗彤/採訪報導
因應台灣少子化的問題日趨嚴重,政府為了刺激生育率,提出「0到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將於明年年初正式上路。預計將育兒津貼從原本的2500元提升至5000元,托育補助也將從原本的6000元提高為7000元。至於育兒津貼的對象,則從原本的0~4歲提升為0~6歲。此外,托育補助對象則是在今年年初,就從原本的0~2歲改成0~3歲,以避免2~3歲卻還沒上幼稚園的小孩面臨空窗期。
托育補助 vs 育兒津貼
育兒津貼從2012年開始上路,托育補助也於2018年實施,但隨著各類補助的出現,很多民眾還不清楚兩者的差異。社家署少子化部門科長吳慧君指出:「育兒津貼2012年上路時,以未就業的父母為主提供育兒津貼。」吳慧君進一步解釋:「當時地方政府其實就有一次性的生育補助,民眾會期待有全國一次性補助,所以就有了育兒津貼,但少子化狀況沒有緩解,多數民眾都是因經濟壓力而不生,於是我們在2018年將育兒津貼和托育補助做整合,目的就是減輕負擔。」
育兒津貼和托育補助兩種政策的對象分別是給有送托和未送托的家長,均由中央政府所發放,各地方政府也有不同對象和金額的育兒補助,提供家長做選擇。社家署家庭支持科科長洪偉倫說:「衛福部在小孩出生後提供了兩種照顧小孩的方式,自己帶或是送托,如果自己帶的話就是領育兒津貼,送托的話就是領托育補助,所以其實很多元。」
補助雖多元 成效不明顯
無論托育補助或育兒津貼,甚至金額加碼,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國人的生育率。但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顯示,台灣從育兒津貼開始實施的2012年,歷經托育補助並行的2018年再到今年,總體生育率依舊下滑了2.33%,並未見有所起色。
關於這一點吳慧君解釋,從整體來看,育兒津貼只是防範少子化的一小部分,政策裡面還包括減稅、托育補助等作法,而且大部分民眾也希望有彈性工時便利照顧小孩,或是企業托兒等福利。
依據世界人口綜述排行,台灣生育率排名墊底。社家署日前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除了兩個補助,還需要將大環境的經濟拉高,和運用多元的資源,來解決民眾不願生小孩的想法。洪偉倫表示,對於鼓勵生育,家長們期待能有更優質的資源和服務。
目前各縣市都在努力布建相關育兒補助,例如台中市率先推出到府坐月子的方案,最高補助2萬元,時數上限為80小時。洪偉倫認為,在政府的政策推動,和家長的心態轉換之下,應能有效提升國人生育率。
申請條件繁瑣 期盼單一窗口
依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公告,民眾若有申請育兒津貼的需求,必須準備申請人及兒童身份證明文件、申請人的郵局存摺封面影本。資料備妥後將文件親自或郵寄送到兒童戶籍地的區公所,且申請資格必須符合為自行照顧、沒有與政府簽約的私托或保母,並且夫妻合併每年綜合所得淨額大約在121萬元以下。
繁複的申請條件以及辦理過程,讓雙薪家庭的呂太太摸不著頭緒,她認為台灣雖然正在逐步改善育兒的大環境,發放育兒津貼可以補貼微薄的教育費,但其實一般家庭很少會得知育兒津貼這樣的訊息,即使政府已透過新聞、電視的發布以及網路宣傳,仍無法在生活中時常接收到相關資訊,基本上是生完小孩後,上網做了功課才知道。
呂太太指出,應該在寶寶出生的時候,或是辦理戶口登記時,能有專人聯繫並說明育兒補助的一個窗口,她也進一步表示不會特別為了補助而生育,兩者之間並沒有太大的關聯,因此對於少子化的問題可能不會有明顯的改善。
衛生福利部對於相關社會福利補助多設有排富規定,目的是將有限的資源優先挹注在相對有需要經濟支持的家庭,以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原則,並期望能將有限資源做最大效益的運用。對此收入較高的陳太太認為,若政府要促進生育率,就不應有收入的條件限制,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托育補助 影響公托推動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專員黃喬鈴表示,發放育兒津貼及托育補助是希望家長可以不影響就業,將小孩送托。但政府補助後的差額縮減,擔心家長會因此離開職場自行照顧小孩,催生聯盟也顧慮到未來業者可能因學費及教師薪資規範,而不想加入「準公共化」托育系統。
黃喬鈴指出,台灣現行的公托放學時間為下午四點,私托則是下午五點放學還有課後托育,家長可以依照自己需求送予適合的托嬰中心。現今台灣公托數量少,政府推廣私托加入準公共化。托嬰中心園長蔣先生表示,他加入準公共化經營1年,自行吸收之成本不堪負荷。他認同此方案,但也希望政府應放寬學費及薪資限制,防止業者選擇壓低人事成本,以免導致教師工作壓力大,進而引發管教問題,造成惡性循環。
黃喬鈴認為,台灣公托設置不足,政府可以以提供民眾生育福利為主,而不是以發放津貼以及設置少量公共服務為主。以其他國家為例,瑞典政府的托育政策非常完善,包括0~16歲的育兒津貼、低廉的托育費用及小學到大學零學費,且父母共享育嬰假480天,其中90天被強制規定給配偶使用,使女性不會遇到就業問題。他認為政府應利用稅收重新分配改善托育政策,以達到搶救生育率之目的。
育兒津貼雖有利基,但對於推動私托準公托化卻衍生問題。因此,政府對於相關政策,尤其是在0-12歲這段期間,涵蓋生育、扶養、教育等層面,必須再做更全面且周全的考量和規畫。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