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少子化風暴來襲 各國政府迎接挑戰

記者 張皓、趙佩晴、鄭俊宇/採訪報導

經濟蓬勃發展、醫療持續進步,再加上結婚年齡向後推延,亞洲各國邁入少子化與高齡化的時代,少子化在近幾年成為各國政府改善的重點,總統蔡英文更是以「國安問題」來形容少子化浪潮的嚴重與影響性,亞洲各國也逐漸重視到少子化這個問題。

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政府喻為國安問題。攝影/鄭俊宇
各國少子化嚴重  影響廣大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提供資料指出,平均每婦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總數需達到2.1人,才能達到世代更替水平,使人口數不至於隨著世代更替而下降。

但根據2019世界人口綜數報告指出,亞洲各國生育率普遍低於世代交替水平,鄰近國家如大陸出生率為1.635人,排名164;日本生育率為1.478人;南韓生育率為1.893人,排名134,排名179,至於台灣,出生率為1.218人,在200個國家中吊車尾。

2019世界人口綜數報告指出,台灣臨近國家生育率普遍低。製圖/蔡采紋

雖然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力處處長林至美在訪談中澄清此項數據與2018年台灣公布的最新資料有誤,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新生兒數呈現減少趨勢,生育率更在2018年創下八年來新低,平均每位婦女生育數只有1.2人,新生兒數下探15萬。

少子女化對國家個層面均影響廣泛。林至美指出,除了會擴大高齡化、使人口金字塔扭曲外,更造成社福資源入不敷出;另外出生數下降將加速人口結構比例失衡,青壯年人口持續減少,也連帶影響社會勞動力。

青壯年勞動力缺乏將導致許多勞力產業發展受到影響,林至美提到,未來可行的解決方案為提高法定退休年齡,但這樣雖能減緩少子化所帶來青壯勞動力缺乏的衝擊,卻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且因新生兒人數減少,未來就學人數下降,也將衝擊到教育體系,閒置教室數量增加,也使許多學校面臨退場的危機。 

日韓少子化政策催生迫在眉睫
國家人力發展處處長林志美。攝影/張皓

同樣存在著少子化問題的南韓,婦女平均生育人數在2017年首次跌破1人,只有0.98人,國發會推估南韓將在2023年開始進入人口自然增加負成長。

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鄭雁馨分析,其少子化主因為對女性較不友善的職場文化,使得孕後的女性難重返崗位,加上社會給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太大,導致結婚年齡普遍高,生育率自然會下滑。

立委余宛如指出,南韓政府也在近幾年祭出最新的少子化政策,提出擴大補助全國最富有的10%民眾,鼓勵生育下一代。首爾去年9月開始針對育有5歲孩童的父母,每月發放約88美元(約新台幣2600元)的育兒津貼。但此政策使經濟能力較寬裕的族群受惠,但對全民的影響有多少,值得觀察。

日本在2005年婦女平均生育人數跌至1.26人後,政府便開始大力推動因應少子女化的人口政策,也是台日韓三國中最早著手於少子女化政策的國家。例如:免費懷孕健康檢查與成立少子化應對小組解決少子化問題。

少子化衝擊,國小新生人數屢創新低。攝影/張皓

育幼政策大同小異 部會整合一大關鍵

為了解決少子化產生的問題,各國皆推出相關的應對政策。以日本為例,早在2004年日本政府便提出「少子化對策大綱」,經過施行及檢討,目前由首相安倍晉三親手制定一系列政策,內容包含育幼環境、補助津貼及友善職場等三大面向。

在提升育幼環境方面,政府成立社區家庭支援中心,提供課後托育、接送服務等,協助父母的日常育幼需求。而在津貼方面,生育一胎的補助高達三十五萬日圓(約新台幣十萬),且三名以上子女還可減免學費。

至於產後假期方面,在孩子3歲前,父母雙方皆可彈性的請長時間的育嬰假。放眼南韓、新加坡等國家,皆有類似的福利政策。

然而政策看似完善,為何生育率仍不見提升?鄭雁馨認為,傳統的性別觀念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女性意識雖在近幾年已慢慢抬頭,但在風氣較為保守的亞洲社會,普遍承擔家務的仍是女性為主,在女性要同時承受賺錢與家務雙重壓力之下,生育子女自然為考量之外。

政府各部會整合,提升育幼環境。攝影/張皓

鄭雁馨以2018年全球生育率敬陪末座的南韓為例,表示南韓政府有近八十億韓圜(約新台幣2000萬)的經費挹注,但因社會風氣使然,企業對生產後回到職場的婦女並不友善,因此即使補助再多,也難以打動試圖在事業力拼高峰的女強人放下職業生涯回家育嬰,同樣的問題在許多亞洲國家正不斷上演。

其實各國的政策皆大同小異,林至美表示,政府能做到的大多是提供財務支持、營造友善育兒環境,及規範企業如何維持員工在新手爸媽與職場之間的平衡,這三個方向著手,「所有面向可以想到的都在這裡,唯一差別只在做多做少而已。」

除了補助生育津貼、提升育幼環境之外,國外政策還有那些方面值得台灣參考?設立專業政策部會或許是解答。余宛如提到,日本政府為了解決橫跨內政、教育等不同專業領域的少子化問題,成立專門針對少子化研究的部會。好處在於可以統整各部會,提供跨領域的溝通平台,整合資源才能真正擬定解決方案,避免部會往來效率低落,互踢皮球的情形出現。

政策立意良善,但能否有效整合各部會資源,並成功讓民眾買單,這是政府未來能夠努力的方向。

零到六歲全面照顧 積極推動公托教育

台灣行政院於2017年核定「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20182022年」,提出增設公共化幼兒園、建置托育準公共化機制,以及擴大育兒津貼等三大方向並提升零至六歲孩童全面的照顧,希望能讓新手爸媽同時能夠平衡工作與家庭,減輕負擔,並解決台灣少子化的困境。

而在三大方向當中,政府最為重視的是建置準公共化機制,政府除了積極增設公立幼兒園,更與多數私立幼兒園簽訂契約,幫助其轉型準公共化。與公立幼兒園不同之處,在於準公托幼兒園可保留原先的特色,且家長每月負擔不超過4500元,能夠讓父母在減少在幼兒園的開銷壓力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幼兒園。

零到六歲妥善照顧,減輕家長負擔。攝影/鄭俊宇
催生聯盟專員黃喬玲,談到少子化的影響與托育政策。攝影/趙沛晴

但看在部分私立幼兒園的眼裡,準公托無疑壓縮其生存空間。三民幼兒園園長游玉燕表示,政府正在推動的私托轉準公托政策,雖然目的為提升托育品質與減輕新手爸媽的負擔,但在相似品質下,一般家庭選擇準公托每月最多只需繳交4500元。

政府忽略了家長繳交同樣稅金,卻能領取不同補助的問題。她強調這些給私立幼兒園轉準公托的補助可以還給家長,讓家長自己選擇適合孩子的幼兒園。

催生托育政策聯盟專員黃喬鈴則表示,政府雖然擴大了36歲公托化服務,但在02歲上還是較偏向現金補助,補助津貼並不能保證家長能夠找到好的保母,政府應當加強推動0至2歲的公托化與協助找到優良保母的服務,並強調相較於偏向商業導向的私人托育機構,唯有增加公共托育,才能夠提升托育品質。

少子化將會對社會造成許多負面的影響,政府如何提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托育政策,從根本解決少子化現象,是台灣的當務之急。

游玉燕園長解說私托轉公托的利與弊。

 

延伸閱讀:

灣生育率墊底 幸福企業讓父母安心

搶救少子化 政策再升級!人民買單嗎?

少子化嚴重 公托仍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