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國內外生態差異大 台灣機車賽事難以職業化

記者 朱宸霆、陳星宇、葉馨婷/採訪報導

綜觀國際摩托車賽事,小至兒童摩托車比賽,大至世界摩托車錦標賽,國外許多巨星級的車手,從小就參加各大賽事,除了家人的支持之外,培訓環境更是一大因素。反觀台灣國情,普遍認為機車賽事僅是業餘休閒娛樂,或者被貼上不良飆車行為的標籤,致使台灣許多重機技術人才,欠缺發揮的舞台及資源,導致國內車手大多停留在業餘階段,難以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

國內外機車賽事環境兩樣情

世界摩托車錦標賽(以下簡稱Moto GP)為國際富有影響力的機車賽事,每當國家成為Moto GP的巡迴站,地區附近所帶來的觀光收益是一筆龐大金額,機車賽事因此在許多國家獲得重視。

論是速克達、重型機車或滑胎車,都有受人擁戴的重要賽事。以Moto GP為例,參賽選手多是從小參加各種規模的摩托車賽事累積經驗,青少時期則開始磨練賽車的技巧,不僅有自身對機車比賽的熱愛,還有家人支持及環境優勢,優秀選手還可能被車廠簽下成為職業車手,馳騁在各國的賽道上,終其一生專心贏得職業比賽。

反觀台灣的機車賽事,以台灣騎士精神發展運動協會(TSR)為例,所有車手都是業餘車手。在比賽之餘,必須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支撐比賽支出,甚至更多車手都是在大學時期才慢慢接觸到賽車這一塊。相較於國外的車手,台灣車手起步晚了很多,即便很有天分,但是在資源方面還是輸了一大截,因此想要超越外國車手,幾乎是天方夜譚。

除了正式比賽,平日選手仍需自掏腰包自主練習。攝影/葉馨婷

前機車選手莊政威說明,車廠除了負擔不起車手薪水,台灣的機車賽事更沒有提供賽事獎金,導致車手只能以業餘車手的身份參加比賽,在沒有練習時還要有另一份工作才能支撐生活。加上台灣環境相較國外,普遍不支持賽車運動,認為賽車就是在「飆車」,是一種不珍惜生命的危險行為,造成國內賽車文化發展艱困。

熱衷於機車賽事的戴先生則對賽車環境感到相當惋惜,因台灣本土文化的問題,家長要上班沒時間觀看比賽,也不會想讓自己的小孩觀看或接觸他們心中認為是危險的運動,所以看比賽的觀眾其實很小眾,讓改裝廠商不願意花大錢推行機車比賽,或砸重本在車手身上。

廠商的商品沒有知名度的曝光,賺不到錢打不了廣告,理所當然的就不願意花太多錢在賽事和車手身上。而掛名比賽的車廠也沒有資本養車手和研發改裝品,導致這個市場越來越小,只有對此有熱情的人才願意來關注和參加。戴先生說,這種需要大量資本介入的運動,一旦缺少資金,賽事就純粹是興趣玩玩而已。

中華賽車會長楊光榮指出,根深蒂固的觀念加上政府消極作為,導致這項運動始終壯大不起來,「當父母的都不願意讓孩子從小就在極限和危險之間冒險」。

他強調,賽車都是在極限中嘗試,迫使自己的成長,但若選手一旦受傷,休養期間不但無法參賽,連原本擁有的贊助商可能都會因此撤資。然而在國外,有各國知名車廠在支撐,有資本栽培選手,也有能力養車手,即便車手們受傷,車廠可以提供良好的醫療資源,讓選手快速的復原並繼續上場比賽。即便當家選手重傷,需要休養整個賽季,車廠旗下仍有其他簽約車手可以為他們騎出好成績。

  • 世界摩托車錦標賽(Grand Prix motorcycle racing,簡稱MotoGP),是指摩托車賽中最重要的一項賽事。賽事由國際摩托車賽車協會(FIM)主辦,各分站賽主辦國負責承辦的每場具體的比賽,具體管理和爭端仲裁則由MotoGP賽事委員會執行。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機車車手練習時穿上全套安全裝備,飆速之餘也懂得保護自己。攝影/葉馨婷

專業沒「錢」途   台灣賽車手停留業餘階段

國內機車賽事風氣愈漸盛行,吸引大批熱愛機車競賽的粉絲趨之若鶩。連身的皮衣裝備,一台經過精心調教的好車,以及安全的封閉環境,能讓這項運動更為安全且專業,但在這些光鮮亮麗的背後,往往需要大量的金錢堆積。

參與一場賽事除了準備好技術與前述資源,最重要的還是資金。首先每場比賽的報名費外,場地費、買裝備、專業的技師維修團隊,跟最重要的車輛,都需要大量的金錢來打造,造成國內車手因為欠缺廠商全額贊助而負荷過重,無法靠賽事獎金支出平衡,更遑論僅提供獎盃的無獎金競賽。

「首先,你得先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再來想。」TSR知名選手黃皓在賽事成績表現優異,是頒獎台上的常勝軍,現況的他卻把「賽車選手」當成副業,更精確地說,只能算是興趣,因為這身分無法維持生計。他因優秀的名次,已擁有許多贊助商,可提供車輛免費維修、贊助品,但每場比賽仍要自掏腰包,甚至出國比賽,也需要自行支出大筆費用。                                   

對此,業餘車手戴緯也說明,除了上場比賽,平時私底下的練習還需三五好友一起包場地集資訓練,這對於剛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筆大開銷,且如遇比賽時,每人平均花費也需上萬元,如果口袋不夠深很難堅持這份興趣。「要認清事實,賽車就是一種錢的運動!」莊政威談到,機車賽事與錢是離不開關係的,尤其車手越到後面的比賽,等級往上升後,那花費將會更為可觀。

現今國內選手的環境,只要有了裝備與車,就能進到遊戲中。即便國內的場地、制度都不及國外成熟,但只要考取中華賽車會授權的選手證,人人都能是一名賽車選手。車手同好戴先生說到政府對賽車的態度,取決於大眾的接受度,目前社會聲量是反對多於支持,因而在國內發展不順,形成今天車手的窘境。黃皓更提及,改善民眾觀感也是重要一事,遵守平時不騎快車的規則,提高對機車選手的觀感度,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才是現在要做的事。    

比賽或日常場地都須人員維護,為場地費支出的一項。攝影/葉馨婷
比賽車輛無法於道路行駛,只能託運貨自行載到現場。攝影/葉馨婷
賽車比賽需要有專業技師調整車輛,但大多是選手自己處理 。攝影/葉馨婷

改善台灣賽車文化 中華賽車會長: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台灣適不適合培育機車賽事選手,追根究底還是要從文化面開始,對比國外從小培養敢闖蕩、敢冒險的膽大精神,台灣的觀念處於傳統保守,中華賽車會長楊光榮認為,這是國內在後續推動機車賽事一個很大的阻礙。

國內對於具有高危險性的運動賽事多數是採取不推崇、不鼓勵的方式宣導社會大眾。再加上賽車運動也並非主流,危險又小眾的機車比賽要在國內擴大市場,幾乎是夾縫中求生存。楊光榮提及,自身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致力於推廣賽車文化將近27年,至今台灣社會對於賽車觀感依然沒有明顯的好轉。

楊光榮對此表示,社會大眾會認為賽車很危險,是因為少部分的領證選手在一般道路上炫技求快,而影響到其他用路人的行車安全,造成觀感不佳。楊光榮說明,無關技術是否純熟,領證與否,離開賽車場的賽車行為,就形同飆車一樣危險。

 根據新竹駕駛教育中心統計,國內總共有九座賽車場,其中僅有屏東大鵬灣國際賽車場為國際汽車聯會FIA認證之二級(GRADE 2)賽道,剩餘都是不符合國際規格的賽車跑道。但這些不合格的場地卻仍有在出租舉辦賽事,跟國際賽事最大的差別,在於這些比賽屬於私人性質,場地和規則上都並未比照國際規範,使中華賽車會也無法保障整場賽事,安全疑慮大受質疑。

「賽車文化想要在台灣發展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一步一腳印的去穩固基礎!」楊光榮向國內賽車圈喊話。若台灣要想培育專業機車賽事選手,便要打破傳統對機車選手只會飆車的迷思。

楊光榮認為,民間與政府必須有改善台灣機車賽車文化的共識,將資源整合並重新建立一個好的機車賽事環境。透過賽車場、車廠以及技師和選手之間相互配合,讓整個產業鏈能夠與國際發展趨勢畫上等號。

因場地費所費不貲,常需要共用或是找人一同合租。攝影/葉馨婷

楊光榮最後說:

機車賽事要受重視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經過了20年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成果。未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會很慢,一定很慢,但,不會停。」楊光榮意味深長的說道。

 

延伸閱讀:

重機賽事蔚為風潮 國內外你知多少

汽機車所排廢氣 PM2.5影響占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