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輪椅上的國手 鄭漢琮:網球帶我走向全世界

記者 劉明澈、吳忠達、馮明俊/採訪報導

走進略為老舊的鐘錶行,迎面而來的,是笑容滿面的鄭漢琮。先天患有小兒麻痹的他,沒有因為身體上的殘缺而自卑,反而透過輪椅網球闖出一片天。在持之以恆的訓練下,鄭漢琮多次代表我國家參與國際賽事,奪牌無數。推廣輪椅網球上不遺餘力的他說:「因為輪椅網球,讓我慢慢走出家庭、走出整個國家,進而面向全世界。」

鄭漢琮進行接球練習。攝影/劉明澈

棄籃投網 成為台灣首批輪網選手

在台灣的輪椅運動員,基本上以打籃球居多,鄭漢琮起初打的也是籃球,且時間長達五六年。但到了國外之後,截肢或因傷造成殘疾的運動員佔了多數,讓先天患有小兒麻痺的鄭漢琮,體格上吃虧不少。另一方面,外國人的高大身材及更強大的體能都使得台灣選手在比賽中處於劣勢。考量到這些因素,他萌生轉換跑道的念頭。

在一次國際比賽上偶然注意到輪椅網球,鄭漢琮發現輪椅籃球需要跟對手近距離較勁,但他更喜愛需要跑動的輪椅網球。於是請在澳門的友人代購專用輪椅,正式成為輪網選手。

「其實最困難的部分就是我們是第一批。」鄭漢琮說明,因為台灣的輪椅網球運動相較於他國起步較晚,在硬體和軟體上可謂嚴重匱乏。他強調,尤其在硬體上,對於專用輪椅的了解不足,一開始只能坐澳門製傳統輪椅,而後才發展到購買日本的二手輪椅,而輪椅的選擇需根據個人的殘障程度不同,另須有所調整,所以較不容易取得。

另外在軟體(技術)層面,輪椅網球與一般網球有明顯的差異。加上當時台灣並沒有專業教練指導,只能靠著大家的統計、討論、以及參加講座,才慢慢累積出經驗並打下基礎。

鄭漢琮於2019年日本廣島和平杯輪椅網球賽奪得單打決賽冠軍。 照片提供/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
鄭漢琮和隊友於日本廣島和平杯輪椅網球賽奪得雙打決賽冠軍。照片提供/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

初出茅廬 國際賽奪銅

1998年鄭漢琮與隊友陳國嘉首度參加國際大賽,曾留下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回憶。他說明當時在銅牌戰對上日本,在盤數與比數雙雙落後的情勢下,原本打算放棄的兩人看到隔壁頒獎場地升起勝隊國旗及演奏的國歌,心頭一振奮起直追,最後成功逆轉,奪得銅牌。

「在跌跌撞撞中去學習、練習,賽前也集訓了兩個月,得到一銅一銀,我們很意外,但也特別高興自己第一次代表國家出賽便得獎。」直至今日鄭漢琮依舊津津樂道,談起這段往事,眼角仍藏不住開心的情緒。

鄭漢琮於網球場為1015日在高雄的比賽加緊訓練。攝影/劉明澈

堅持打球動力 鄭漢琮:網球是我第二生命

就像一個反手拍,可能人家揮一百次就能做得很好,但我做個一千次、甚至一萬次也一定能做好。」儘管身體與常人有異,但鄭漢琮仍堅信殘疾並不是藉口,更無需自卑,只要肯勤奮的練習,別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

 如此樂觀的態度源於鄭漢琮平時喜歡看勵志的書籍和電影,以學習其中的角色人物,如何調適心態和克服困難,藉此激勵自己。

「網球如果說是我的第二生命我覺得也不為過,因為有了網球,慢慢帶我走出家庭、走出整個國家,進而面向世界。」即使已經年過半百,又有正業要忙碌,依舊維持著一周訓練兩次的習慣,而練習時長更是高達六至七小時,正是這份深愛著網球的熱忱,維繫著鄭漢琮堅持繼續打球的動力。

熱愛輪椅網球的表現,除了持續打球之外,鄭漢琮也致力於輪椅網球的推廣。台灣輪椅網球目前的發展及推廣受限,第一批輪椅網球選手,如今幾乎只剩下鄭漢琮孤身一人。未來是否轉職成教練,繼續栽培下一代的新生選手?他說,自己願意免費指導有意願學習的人,希望不要出現斷層,將輪椅網球的火炬繼續傳承下去。

鄭漢琮一邊操控輪椅一邊集中精神準備擊球。攝影/劉明澈

輪椅網球資源匱乏 恐無法傳承新生代

一項運動的推行,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動及資源上的投入,舉凡場地的多寡、人才上的培養、宣傳的力度都是輪椅網球目前所欠缺的。目前台灣輪椅網球選手出現斷層,無法取得比賽資格,都是亟待解決的課題,值得政府重視。

「選擇運動這條路都是辛苦的,尤其選擇輪椅網球或殘障運動,你得付出比辛苦還要更辛苦的努力才行。」鄭漢琮說明,其中的辛苦並不單是輪椅網球需要大量的練習時間。更大一部分是殘疾朋友不願走出來,面對自己身障的事實。

就算能克服對身體不完美的自卑感,也沒有機會知道輪椅網球的好處、優點、和得到的快樂,自然也就不會朝這方向發展;有些人則是礙於工作、家庭或個人等因素影響沒有辦法持續練球。對此,鄭漢琮則希望能藉由協會、教練或是其他選手的推廣,讓更多人認識輪椅網球。

場地限制初學者卻步  盼政府提供室內場地

鄭漢琮表示,政府在推廣輪椅網球的力度上顯然並不足夠,加上網球多為室外練球場地,受四季及天氣影響甚大。同樣身為輪椅網球選手的游貞蘭也表示,很多初學者因為這樣的環境,在起點上便打退堂鼓,希望政府能夠提供室內場地,讓選手能不受天氣和環境因素,而影響訓練的進行。

在推廣方面,鄭漢琮希望能從底層去推廣。他認為,如果患有殘障的小孩能從小養成打網球的興趣,比起像他一樣二、三十歲才接觸輪椅網球的人,一來練習的成效更好,能更容易栽培成選手;二來選手能打的時間更長,也就更能把輪椅網球的火炬傳承下去。

台灣選手進軍殘奧難度高

相較於台灣,國際的輪椅網球發展十分蓬勃,有職業選手及賽事,因此在積分的累積上,會比台灣業餘選手來的多。而積分的多寡直接決定了世界排名,也間接影響到進入奧運賽的資格,再加上打大比賽需要贊助商,不論是機票還是輪椅,單憑個人都是經濟上沉重的負擔。以上種種原因,都導致台灣選手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也在奧運資格的取得上十分艱難。若無政府對整體環境的改善,恐怕難以突破現狀

輪椅網球難度高 家人支持成關鍵

輪椅網球需要用雙手同時操控輪椅和擊球,因此只有多加練習才能打得好。台灣輪椅網球選手大多為業餘選手,本身有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他們能夠持續以選手的身分打輪椅網球,除了不畏艱辛進行訓練,背後還有一直支持他們的家人,和積極提供協助的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

教練和鄭漢琮進行擊球訓練。攝影/馮明俊

打輪椅網球全靠長久訓練與經驗

鄭漢琮和他的隊友都表示,輪椅網球要打得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選手需要同時用雙手操控輪椅來走動和揮拍擊球,加上場地大,雙手的協調性需要掌握得非常好,這也是輪椅網球與一般網球之間最大的差別。

輪椅網球教練林永華表示,擁有一輛好的專用輪椅固然重要,輪椅性能的好壞會間接影響選手的狀態,但打輪椅網球要打得爐火純青,更重要的是多加練習。他說明,比賽前的訓練,除了揮拍練習外,亦會加強輪椅走法的練習,務求選手能發揮最好水準,同時也會著重殺球等策略性的訓練,增加在比賽上的致勝率。

鄭漢琮跟隊友輪流練習接球。攝影/劉明澈

打輪椅網球獲家人支持 女兒:為父親感驕傲

「我覺得我很辛苦,但他們更辛苦。」鄭漢琮認為家人為支持自己的夢想,付出比自己更多,因此非常感激。鄭漢琮的女兒表示,父親打輪椅網球對整個家庭的影響也很大,因為當父親需要練習或外出參加比賽的時候,母親就需獨自兼顧家庭和事業。

耳濡目染父親對輪椅網球的熱愛,女兒從國小開始也產生對網球的興趣,讓父女的感情透過打網球培養得更好。對於父親能一直打輪椅網球並成為一位國手,她感到非常驕傲,也很高興父親能透過打網球,抒發壓力。

鄭漢琮(左)與女兒(中)及兒子(右)的合照。照片提供/鄭漢琮

鄭漢琮表示,能夠成為一個輪椅網球選手,從來都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除了有家人一直支持自己,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也為他提供許多幫助,包括爭取更多的比賽機會,為所有選手安排教練進行訓練,協助解決選手遇到的問題,同時舉辦與輪椅網球相關的活動。鄭漢琮希望透過協會舉辦的活動,讓更多人接觸和參與,使輪椅網球得到更好的推廣。

 

延伸閱讀:

人生不設限!不殘勇者王燕琨 活出非凡人生

滾出精彩人生 專屬身障者的地板滾球

對抗命運 輪椅籃球鬥士呂駿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