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亞細亞孤兒 台灣「軟實力」亮眼國際

記者 周依儒、張以潔採訪報導

台灣於1971退出聯合國後,在國際上的政治定位變得非常模糊,始終無法以「國家」身份在國際間取得認同,因此台灣也改以「軟實力」作為國家的大方向,試圖以自身經濟實力、社會文化在國際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不再做「亞細亞的孤兒」。

20199月索羅門群島宣布與我國斷交,根據《自由時報》報導,總統蔡英文隨後也發表談話表示,「台灣會把每個邦交國都視為最真誠的朋友,竭盡心力、誠意待人。」面對中國習慣以經濟霸凌壓榨台灣國際空間,「台灣也會勇敢團結,不會畏縮妥協,我們必須一致對外走出自己的路。」

台灣國際外交經常遭到中國打壓,20年來有17個斷交國。製圖/周依儒

台灣目前仍面臨許多因政治地位而衍伸出的相關問題,包括主權問題未解、2000年開始有多達17國因治因素等問題和台灣斷交。

對此,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宗巖表示,每當斷交新聞一出現,許多人就會質疑台灣是否又被「邊緣化」,但國際關係本來就是非常現實,只要全球大國仍願意和台灣維持友好關係,並透過非正式的管道來協助台灣,雙方也不一定要建交,因此「斷交不能說沒有影響,但以目前來看影響不大。」

台灣邦交國數量逐漸減少。製圖/周依儒

此外,陳宗巖也說台灣政治國際定位取決於中美兩大國的關係,舉例來說,雖然在2020新冠肺炎疫情中許多國家都對中國頗有微詞,也有「挺台」的行為出現,美國眾議院就在上月11日通過了《台北法案》來加強台美關係、幫助台灣參與國際。不過,雖然這些舉動看似對我們有利,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都只是被當作中美兩國政策交換的籌碼。

民進黨立法委員賴品妤認為國際局勢、政府方向和民眾價值觀會對台灣國際定位產生影響。攝影/張以潔

民進黨立法委員賴品妤則提到,國際局勢、政府方向和民眾價值觀這三項因素會對台灣在國際上的定位產生影響,她透露自己過去擔任外交國防委員會立法委員林昶佐的助理時,就看到台灣比起以往已經和國際有非常多的交流,無論是在國際組織或協助邦交國上都有所斬獲。

賴品妤指出,過去的台灣人對國際局勢沒有這麼熟悉,因此經常將焦點放在幾個特定的世界組織上面,像是聯合國、世衛等等,也導致歷任執政者對此會產生極大壓力,間接引發金援外交等許多令人詬病的問題,但近幾年台灣人的思想和價值觀已經逐漸改變,不會再將那些組織視為國際大局。

賴品妤提到,台灣早以改用其他面向來和國際交流,不再將政治視為唯一的外交手段,例如台灣公衛團隊早在2020新冠肺炎疫情前,就經常到各個國家支援且頗有聲譽,且台灣近年則以軟實力和開放多元的社會風氣亮眼國際,包括台灣在地美食文化、完善健保醫療系統等。

台灣早以改用其他面向來和國際交流,不再將政治視為唯一的外交手段。攝影/張以潔

民進黨立法委員賴品妤表示台灣外交在近年已有所展拓。

台灣甚至也在2019年通過同婚法案,成為全亞洲第一個讓同性伴侶合法結婚的地區。根據《自由時報》報導,一共有約96間外媒報導台灣成為亞洲首個婚姻平權國家,包括了《CNN》、《BBC》、《路透》、《法新社》和《美聯社》等知名外媒。

台灣2019年9月通過同婚法案,成為全亞洲第一個讓同志伴侶合法結婚的地方。攝影/張以潔

高科技實力跨出國際重圍

而台灣同時也以卓越的高科技實力傲視全球,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佈的2019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中,台灣排名第13名,為亞太區第四名,僅次於新加坡、香港、南韓;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全球創新能力國家中則排名第四,僅次於德國、美國和瑞士。

台灣新推出的口罩購買實名制,就是科技結合完善健保系統的實例。攝影/張以潔

世新大學前國際事務處長楊惟任表示,台灣各領域的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替台灣在國際上爭取關注,像台灣的企業家開拓性極高,侯孝賢、蔡明亮這些藝術工作者也能突破台灣文化產業重圍將作品帶上國際舞台,另外他也盛讚台灣的公民力量極大,「台灣人民非常有活力,讓人感到非常驕傲。」

不過,賴品妤也表示,無論在政治、文化方面上,台灣內部目前仍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是誰?」,台灣雖然解嚴了30年,但解嚴只是制度上的解放,並非思想,加上台灣是一個還在摸索的社會,也尚未對未來凝聚出一個整體共識,因此這個問題也只能等時間演進來慢慢解決。

全球化強勢襲來本土文化面臨瓶頸

不同的族群、語言,加上各性別、年齡層碰撞產生的火花造就了台灣文化多元的特性,不過多元文化看似是優點的同時卻也是把雙面刃,間接顯示了台灣在文化定位上沒有屬於自己的主體性,而全球化來勢洶洶,文化主體性偏低的台灣也更容易在這之中失去自己的定位。

沈超群認為外國強權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是全球化浪潮下各國必經的過程。攝影/周依儒

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沈超群表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只台灣,許多國家也正面臨著全球化和在地化衝突的情況,早期僅能透過電視、報紙來認識國外,但現在網路發達傳播媒介越來越多,只要動動手指就能瀏覽全世界的資訊,且全球化勢不可擋,必然會和在地文化發生衝突。

因此也會經常聽到「韓妞」、「歐美妝」、「日系」這些以國家、地區形容的名詞,代表的就是外來的強權文化,而許多民眾則會不自覺地使用這些詞彙作為稱讚他人穿搭好看或身材火辣,但卻很少以「台妹」、「台客」這種象徵在地文化詞語來當作稱讚的用詞。

此外,談到部份國人為何對「台客」、「台妹」有著負面印象,沈超群表示,文化其實是一個演進的過程,「台客文化」是一個慢慢從次文化推進到主流文化的過程,在20、30年前若用「台客」來形容人是非常負面的詞語,可以用來形容人很低俗。

但在現今社會中,台客文化強調的不但是在地化中重要的一環,而這類「台」的族群則僅代表一小部分喜歡的文化、生活方式,外界不應該用批評甚至是貶義的態度來看待。

台灣文化多元,無法指出特定文化做為代表。攝影/張以潔

沈超群說,國人貶低自己文化的情況顯示出在地性的文化無法跟全球化競爭,而這樣的衝突則追朔到滿清末年開始,東方文化逐漸被西方文化入侵,再加上歐美文化霸權影響,導致許多人逐漸產生崇洋媚外的心態。

楊惟任則提到,台灣在本土化、全球化之間取得平衡時務必做好拿捏,若過度追求國際潮流會讓台灣自身文化主體性降低,倘若力求本土化,則導致台灣將只看到自己,而忽略外國的進步,「不能只是說台灣有夠好,有努力有進步是好事,但速度不夠快也不行。」

突破重圍 打造台流另尋新定位

台灣因政治因素,使得自身主體性以及定位在國際上十分模糊,也導致政經發展上受到限縮,而在文化產業的重圍中則成了外交最好的利器,目前台灣正積極打造專屬於自身的文化潮流,期盼能在近幾年成為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獨特文化。

台北101為台灣著名的建築代表。攝影/張以潔

隸屬文化部的文化內容策進院策略研究處組長黃能揚表示,台灣文化產業受限於自身經濟型態,舉例來說,南韓財團壟斷經濟,因此他們的文化產業可以花較少的時間和其他企業協商,縮短時間成本;反之台灣經濟以中小企業為主,加上媒體平台眾多,讓影業廠商推動文化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提高,在經費有限等種種情況下,也增加台灣影視文化推動的困難。

因此政府也積極協助文化產業走向國際,黃能揚說,文化部長鄭麗君宣布攜手文策院在五年內將台灣文化打造成文化潮流,著重在推動文化內容產業化和國際化,再搭配「引導多元資金投資」、「開發未來文化內容」、「打造國家品牌形象」、「推動影業整合」四個核心業務來實踐計畫。

除了政策的推動,黃能揚認為台灣人應該多支持本土文化產業,民眾若能給本土電影票房和文創產業鼓勵,文化推動上一定會較為順利,再加上企業配合則能使國內產業鏈機制發展完善,他表示唯有產業活絡起來,才能促進人民買單意願,達到文化內容銷往國際的願景。

客家庄是台灣其中一個在地文化。攝影/張以潔

不過日前針對文策院計畫扶植各地的文化產業,以利五年內打造台灣文化潮流,賴品妤表示,這個政策也顯示了台灣本身對「自身文化」還處在摸索的階段,因為文化的多元性導致無法以一個特定文化來代表台灣。

因此缺乏文化主體性的台灣又該如何發展才能在國際上凸顯自身的獨特性?黃能揚指出,韓國電影《寄生上流》劇本大綱為南韓內部社會問題,但卻能轟動國際拿下奧斯卡大獎,這也顯示了最在地的故事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共鳴,「因為它能代表的是社會情境和文化情境下的反思與反射。」

黃能揚說,「正因為台灣沒有主體性,所以才可以創造出各種主體性!」若要讓文化產業登上國際並獲取認同,不一定要朝全英文、尋找國際合資的面向發展,只要具備特色足夠的在地的故事和國際級的技術,就能增加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價值。

 

延伸閱讀:

饒舌唱出自己的酷 走出地下的說唱文化

大放「藝」彩 邁向國際

Posts created 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