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經濟3】同志=弱勢?彩虹不停轉變的意義

記者 陳楷昇、吳芳儀、劉德懋/採訪報導

台北市西門紅樓一帶許多店家掛起彩虹旗,有的則是在櫥窗貼上同志友善店家的標籤,此舉反映社會對同志的日漸重視及支持,然而不斷地強調「同志友善」及「彩虹」的概念時,反而逐漸出現分類的功能。

彩虹旗是同志族群精神集結的象徵。攝影/劉德懋 

這些字眼成為表示非主流弱勢標籤的可能性,相比起佔社會結構較大比例的異性戀族群來說,異性戀不會強調自己是異性戀,反而是同志會強調自己是同志。不過,標籤的效果只是暫時的,它事實上代表著一個意義變化的過程。

汙名化的歷史痕跡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種子講師江映帆認為,與同志相關的一些象徵或強調同志族群的字詞之所以會有成為弱勢、負面標籤的可能性是出於社會情境及意義建構的關係,並非是同志族群的數量問題。「像我成長的年代可能發生過很多的社會事件,媒體、報章雜誌在處理新聞時,同樣是情殺案,但只要是與同志相關的就會寫得很恐怖,還會標籤是女女的情殺。」

同志們在活動中的肢體展現被部分人視為「性解放」的標籤。攝影/陳楷昇

江映帆指出媒體對同志概念的意義造成很大的影響,傳達出同志是要特別被標籤的感覺,相關的內容都是負面的,正向的資訊反而沒有被報導,造就人們對同志的誤解,以為同志都是同新聞框架中呈現的一樣。

「台灣的同志是從這些汙名的標籤走到現在。」江映帆從歷史的角度說明這些標籤的意義變化,也強調這段歷史的重要性。「因為有這段歷史,它才更需要被看見。」

彩虹是我們目前看得到的力量。」她提到同志在建立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時,需要有一個精神上、看得到的標籤支持,而標籤意義已然從汙名轉變為自我認同的表現。當然還是會有人把標籤的意義與過去的污名掛勾,這時候需要的就是社會的變遷,漸漸地把這些想法消去。

同志大遊行的活動中可見許多攤販和店家販售彩虹相關商品。攝影/劉德懋

標籤成為自信象徵

《LEZS》雜誌總監王安頤認為同志稱呼自己為同志,實為權益發展過程中的一部份,因為當自己不講的時候,在以異性戀為多數的社會當中,就會直接被視作異性戀。在大家還不是很了解同志的情況下,同志的標籤是認識同志第一扇門的方式。「當這個過程自然到像我們呼吸、喝水一樣自然之後,就不需要在特別強調這些標籤。」

以舊金山著名同志社區卡斯楚街為例,當地的大面彩虹旗其實就是一種自信的象徵,甚至成為極大的消費體,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去到那裡消費及仰望其精神價值。江映帆也提到紐約曾經發生「石牆酒吧事件」的地點,現已成為擁有獨特氛圍的公園,這一切都在說明改變的可能。

舊金山著名同志社區卡斯楚街的彩虹大道。圖片來源/pixabay

「好像本來看起來是弱勢,他們慢慢地蓄積這些認同的力量之後,當發現自己可以跟一般人一樣好好活著的時候,這個標籤就不會存在。」同志的比例在社會當中仍是少數,但現在同志這個概念的意義卻不一樣。

脫離媒體刻意強調少數同志與異性戀族群不一樣生活樣態的框架,最真實的情況是「人人都一樣」,同樣都一起走在陽光之下。攝影/吳芳儀

從汙名到認同再轉為自信,人數沒有變過,改變的成果卻顯而易見。若某一天社會能夠看見多元而非看見差異並用包容的想法取代區別的眼光時,標籤就會失去它的作用。

 

相關系列報導:

【粉紅經濟1】色彩繽紛的角落——西門紅樓南廣場

【粉紅經濟2】同志權益發展與族群對話

精彩融媒體報導:《粉紅經濟 後同婚專法與多元認同的前途與想像》

Posts created 11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