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江愷庭、莊欣霈/採訪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農業人口逐漸老化,但卻有一群年輕人,選擇遠離塵囂、走入農田,運用自身理科背景,將科技結合農業,讓耕作不再只是靠天吃飯。
科技導入農業 青年回流故鄉
曾在台北擔任軟體工程師的陳幸延,深受當時社會運動影響,加上本身喜歡料理,便決定拾起鋤頭,來到宜蘭員山鄉的深溝村。
相較於過去務農「憨憨的做」,陳幸延希望運用科技,掌握作物的生理及環境資訊,裝設田間感測器、氣象儀、水位計等,透過紀錄及統計的方式,測量田地需要多少肥料與水量,可作為相關風險評估。
近期他也打造了「捕螺神器」,運用米糠等氣味較重的作物來引誘福壽螺到陷阱中,替過去只能徒手捕螺的農民省下不少體力和時間,未來也會不斷改良及開發,使村中農民都能共享共用。
氣象站繫軟體 遠端操控智慧種植
在宜蘭另一頭的壯圍鄉,已步入不惑之年的賴志昇,選擇離開一成不變的科技業返鄉務農,夏季選種高經濟價值的新疆哈密瓜,冬天則培育小番茄。
他在溫室加裝微型氣象站,自動感測陽光、雨量及土壤肥力,更搭配手機軟體,不僅能遠端遙控溫室的天窗,還可以操作灑水器,讓他手握一機,便可即時掌控作物的生長情形、照料菜園。
串連農民與專家 帶動農業轉型
現在更有科技公司搜集作物環境資料,與茶改場、農學院合作,提供農友更精準的分析,期望帶動農業生態系轉型。
以往農業偏向單點運作,而科技公司則期盼未來以平台串連農民與專家,讓農民不再苦惱作物的耕種問題,專家也擁有好的平台大展長才,以數據報告、縮時攝影,呈現給消費者更透明的生產履歷。
無論是智慧青農,或是科技公司,無疑都將為農業注入活水,掀起一場科技革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