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公衛

5G時代來臨 電子廢棄物只增不減

記者 李文馨、陳沛錡、羅立邦、呂佳郁/採訪報導

隨著科技進步,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提高,而在手機汰換快速的時代,遭淘汰的手機廢棄物若無妥善處置,將會對環境產生極大威脅。且台灣明年將進入5G時代,並迎來一波換手機潮,隨之產生的電子廢棄物更不減反增。

現代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高、汰換速度也快,社團法人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提到,智慧型手機一年的銷售量約為600800萬台之間,這代表台灣一年有近四分之一的手機遭汰換,也就是說,智慧型手機的平均使用壽命約為四年。

軟體更新速度快、硬體無法負荷,促進更換手機的意願,加上隨之而來的5G換機潮,電子廢棄物更將因此大增。攝影/陳沛錡

謝和霖認為,因為智慧型手機的軟體更新速度快,使得舊手機的硬體無法負荷,運行速度因此降低,讓消費者萌生汰換手機的念頭。

對於電子廢棄物造成的環境汙染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李清華表示,電子廢棄物中含有許多重金屬,容易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汙染,裝置中的電池漏液也是問題之一,加上燃燒或溶解電子廢棄物,也會產生戴奧辛等化學廢氣,造成空汙問題,若無妥善處理,就會對環境造成傷害。

鴻海科技集團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CSR邢浩然博士則指出,目前公司對電子廢棄物的處理方式,分為回收與委外處理,有價的部分如鐵、鋁等,以標售的方式賣給回收業者;無法回收的部分則委託廢棄物處理業者處理。

電子廢棄物對環境造成許多危害。 攝影/李文馨

談及廢棄物相關法規,電子代工廠經理鄭凱仁表示,對工廠而言,目前政府法規多僅做了大方向的規定,整體規定籠統,在細項的部分規範仍較欠缺。

李清華舉例,政府對於工廠產生的空汙、水汙有相關規範,回收電冰箱其中的冷媒也有特別管制,回收日光燈管也要針對其中所含的汞做處理,但目前回收手機仍無特別管理。

此外,電子廢棄物對於台灣環境的影響,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坦言,在過去五十年內人類科技的多元化,對生態造成嚴重破壞,許多物種也因此消失,接下來的5G潮流,代表的是人類即將要進入環境更嚴峻的時代。

社團法人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攝影/呂佳郁

至於台灣的法規是否因應即將來臨的5G換手機潮?李清華指出,目前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對電子廢棄物雖有制定相關法規,回收電子廢棄物也可以得到補貼費,但法條僅對大型家電、電腦有規範,尚無專門針對手機的條例。

談及台灣尚無完善的手機回收模式,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氣候法治與行動中心召集人高思齊說明,處理電子廢棄物的成本昂貴,許多人力成本高的國家都不願意去做,也因為無利可圖,回收廠商都完全必須要靠補助才能營運。

鴻海而言,邢浩然則說明大多產品皆由客戶設計,所使用的原物料也是由客戶指定,不過邢浩然也提到,鴻海在與客戶的合作中,會於產品設計的初期,即導入綠色設計(Design for Environment)的方式,以減少廢棄物的產出,同時公司也建議客戶多使用回收材料,減少原生物料的使用。

針對處理電子廢棄物的問題,高思齊提到,禁止丟棄它的國家運出電子廢棄物,讓最終消費的國家去承擔,才是真正解決之道, 1992年實施的《巴賽爾公約》即是秉持如此精神,不過高思齊也以美國為例說明,雖然美國也有簽署這個公約,但由於未通過美國國會審議,最後也未能執行,美國仍可能將這些垃圾運到印度、墨西哥等沒有簽署公約的國家,這也顯示了國際公約僅有次一等的效力,對環保還是有很多障礙。

回收過程產汙染

環保署資料庫統計,今年全國清潔隊回收的舊手機約35萬支,是依照合法、正常的回收管道處理的,僅占總廢棄手機比例約十七分之一至二十二分之一。謝和霖認為,若要提高台灣的手機回收量,政府首先應加強取締違法回收業者,因為非法回收業者的處理成本低廉,便以高價收購的方式向民眾取得廢棄手機。

此外,手機製造廠也應負起其產品廢棄後的回收責任,繳納資源回收基金,補貼合法回收業者,提高合法回收業者競爭力,避免廢棄手機遭非法回收業者收購。

面對5G時代的來臨,電子廢棄物也會持續增加,而李清華提到,電子廢棄物中,同時有內含許多有價物質可以回收。根據環保署公布的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流程,被送往資源回收站的電子廢棄物會先拆解成IC板等電子廢料、銅、鐵、鋁及塑膠,電子廢料再粉碎並分類出玻璃纖維樹脂粉、銅鐵、錫、鉛等金屬,最後經精煉程序,可得出金、銀、鈀等貴金屬。

廢棄手機回收處理流程。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製圖/陳沛錡

但李清華也強調,任何重金屬對於人體和環境都有影響,因此政府應考慮回收有價物質時可能產生的汙染,再立法規範有價物質的回收,這樣對環境、大眾都比較好。

高思齊則認為,雖然電子廢棄物上面都有回收標誌,但其實回收率相當低,以美國而言,每年數千萬台的手機可能僅有100多萬台被回收;高思齊表示,這些沒被回收的手機就會被當成垃圾燒掉,燃燒過程中的重金屬、汞、鉛及阻燃劑等物質,就會產生戴奧辛等污染。

高思齊也提到,就算部分手機得以回收,並取得其中的高價物,但對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而言,由於缺乏設備、技術等因素,最後大多都只能把這些廢手機掩埋處理,在處理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毒氣,對處理人員造成傷害。

許多電信業者都有提供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服務。攝影 /陳沛錡

對此,謝和霖希望,手機製造廠能減緩電子產品更新的速度,改變智慧型手機現在的商業模式,提供循環經濟,減少不斷更新的「產品」,且政府應同時提出相應政策,抑制製造商推陳出新的速度。

謝和霖呼籲,面對大量手機廢棄物及低回收率,政府應積極改善現行政策,關注回收率並提升再利用率,提高台灣的處理技術,讓更多東西變成「有用的」,而不是「廢棄的」。

 

產業模式侵人權

手機製造與回收的背後,隱含著巨大的人權問題,出產手機重要原料的剛果東部,因處在動亂地帶,而造成軍閥敲詐礦工,連續工作24小時,連童工也涉險其中,這樣不人道且非法的礦石採集,稱為「衝突礦石」(Conflict Minerals)。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氣候與法治行動中心召集人高思齊。攝影/呂佳郁

對於手機產業造成的衝突礦石及人權問題,高思齊認為勞工人權及隱私是個大問題,手機生產過程中如採礦就是有毒的,但目前科技廠商提出的人權規範,大多是自主提出。

對於企業自律是否能達到效果,高思齊認為,目前全世界的環境公約其實都非常零散,若國際間能制定類似「基本法」的規範,針對個別行業的勞動人權做細部規範,並讓全球企業都以新的國際公約為基準,這樣才能改善現今的困境。

高思齊也指出,最後產生的環境問題,也直接影響基層勞工,因為科技業用到的毒性化學物質及其產生的毒物,第一線接觸的都是勞工,這是高科技產業需要面對的問題。

但高思齊也說,如今年八月苗栗有位菲律賓女工因小腿滴到化學物質而導致過世,都顯示了台灣對科技業工作場所的安全性沒有很重視,再加上台灣大量雇用外籍勞工「做最危險的工作、操作最毒的物質」,這些勞工一次僅簽約三年工作期,回國後也不可能跨海回來求償,這都是台灣需要考慮的問題。

高思齊強調,會出現這些問題,就是代表電子廢棄物是沒辦法靠回收解決的,若先進國家能解決,那這些國家自己在國內解決就好,根本不需要把這些東西出口到技術相對落後、無法保障勞工健康、無法處理環境汙染的地方,因此高思齊認為,包含台灣、日本、歐美國家等手機消費大國,都必須要找到一個廢棄物的出口。

 

延伸閱讀:

智慧生活成趨勢 5G技術是關鍵

要價8萬的華為摺疊機來了!追趕5G成未來通信業潮流

全球行動網路成長減緩 5G時代來臨

發展5G網路 台灣不必操之過急

藝術合作新氣象 海洋垃圾展盼環境永續

焚化廠年限將屆 台灣再臨垃圾島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