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辰昕/採訪報導
石膏像是美術訓練的基礎,主旨於培養觀察能力,台灣藝術教育高低起伏,曾經美工、藝校學生人人必備一個石膏像,位於住宅區中,外觀與其他民房無異,沒有招牌或任何標示,是台灣現今僅存的石膏像工廠,台灣藝術大學、復興美工,許多國內的藝術學校都使用他們出產的石膏像做美術教育用具。
工廠老闆兼師傅的陳明得今年54歲,在這家工廠裡待了逾30個年頭。整齊、充滿年代感的工廠,一個個石膏像陳列在架上,陳老闆笑著介紹自己的作品,每款都有自己的名字,美琪、大衛、維納斯,藝術人熟知的面孔,大部分都是仿造古希臘時代藝術巨擘的作品打膜出來的。
得之不易的緣分 持續三分之一個世紀
十多歲就從嘉義北上打拼,來到當時台灣藝專附近的石膏像工廠做學徒,就這樣他從學徒變成獨當一面的師傅,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也是他用大半輩子的時間投入的工作,兵役結束、結婚生子,生活中種種大事,都不曾讓陳老闆離開工作崗位、離開工廠,他老闆至今未有退休念頭。
陳明得和同事王先生說做石膏像需要忍受工廠裡面的高溫,全身上下都佈滿白色的石膏粉,皮膚乾裂時而過敏,對呼吸系統造成不良影響,還要在霧茫茫的環境中工作,十分辛苦,許多學徒都半途而廢,他與幾個同事堅持,就這樣三十多個夏冬,全年無休,持續至今。
不辭辛苦 不怕麻煩是成功關鍵
陳明得仔細解說石膏像如何製作,初步從石膏泥倒入模型到脫模,步步都要細心檢查。光是製作一個石膏像就需要反覆風乾,在模具中層層疊加至少三次,早期技術問題難以克服,製造過程不易風乾,裂痕氣泡容易產生,製程複雜且困難,現在技術進步,問題得以解決,品質大大提升。
陳老闆提出外面的石膏像,都是粗製濫造,石膏像忌諱沾灰塵、環境潮濕,一但蒙上一層灰後,石膏像就很難維持、保養,用來臨摹會有光影偏差,使用壽命大大減短,自家產品除了純手工的品質保證,也更耐潮濕、易清潔,相形之下精緻又耐用,自然有死忠顧客。
去年原本的老闆郭先生身體每況愈下,甚至不良於行,全台唯二的石膏像工廠在此時宣布不敵事態而倒閉,讓原本的郭老闆萌生將工廠結束營業的想法,陳明得卻堅持將工廠頂下,陳明得笑道:「現在都是做興趣的啦!」。
其實工廠的規模已經是過去的三分之一,石膏像的需求也大幅減少,許多存貨陳明得甚至直接送給藝術學校,他說:「反正當作幫我處理,還不用花錢,人家有需要就送給人家。」就這樣給一車一車的載走了。
產業衰退 網路行銷再次振興
陳明得見證台灣藝術教育的歷史,也見證台灣藝術產業的興衰,過去石膏像無論收藏裝飾或教育用途需求量都十分大,如今大不如前,需求大減,中國的廉價競爭,台灣對藝術教育、產業不重視都是原因,過去石膏像工廠在台灣為數不算少,如今陳明得的工廠卻是全台唯一一間。
近年石膏像大部分是進口,最多人購買的幾何型石膏在淘寶上價格極低,陳明得人工製作的石膏像,產量稀少,難以與其競爭。陳明得從事網路行銷的兒子不忍,幫父親架設網路據點,原本隱密的工廠多了一條路,現在石膏像能夠網路訂購,讓陳明得的興趣得以持續。
是一種習慣 更是一種不捨
石膏像的需求減少,工廠規模縮小,原本的老闆苦撐最後無法經營,同事相繼出走,如今人手就一兩人,甚至需要兼職,問陳明得為何願意接手,撐起工廠,他表示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不捨,畢竟如果連他都不願意傳承,就真的後繼無人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