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裕君、林冠吟/採訪報導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防制學生藥物濫用執行情形報告」,107年18歲以下遭警方通報「學生疑似涉嫌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偏差行為通知書」人數較106年減少463人,(37.1%);儘管人數相對去年而言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但這僅僅只是針對「在學」學生,「未在學」學生的比例仍然高達六成五。
對於未在學學生被警方查獲毒品案件人數高達六成五的數據,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的社工張家銘表示:「以台灣現在狀況,北少觀(法務部矯正署臺北少年觀護所)、桃少輔(法務部矯正署桃園少年輔育院)一直以來都有大量的人口在竄流、進進出出,甚至在暑假時總是爆滿。進出這些地點的青少年有個共通特徵—家庭失功能後所衍生的輟學情形。」
18歲以下遭警查獲涉毒品案件人在學與未在學比較長條圖。(單位:百分比)資料來源/教育部、製圖/張裕君
過鬆過嚴的管教 促使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
張家銘認為,家庭喪失功能可以是因為家長過分放任或過分嚴厲的管教。這表示極端的教養方式與家長偏差的價值觀,都可能誘發青少年選擇用錯誤的方式來排解情緒壓力。
家庭資源匱乏亦可能使青少年無法順利發展校園生活,當青少年脫離原生家庭,發覺到因其原生家庭的經濟因素,導致自己與同學產生強烈差異,如:制服多半需要撿學長姐留下來的、多數同學都有智慧型手機,但自己的還是智障型手機。
這些差異,對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來說,除了較容易遭遇到同儕間有意無意的嘲弄,嚴重時更會引發排擠霸凌,備受欺壓的青少年轉而開始埋怨原生家庭無法給予他們和同學間同等的物質生活,並與家庭產生爭執,甚至拒絕回家。
在同儕間無法得到認可,使得他們無助感越發強烈,在課業也容易因處於劣勢而得不到成就感,只能向外尋找擁有與自己相同背景的團體,從而取得認同。
在同儕團體間的慫恿與鼓勵下,開始接觸菸、毒品,隨著上癮程度的提高,往往容易涉及犯罪,成為詐騙車手或竊盜集團的一員。在留有案底的情況下,這群青少年往往容易被貼上有色標籤,成為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他們通常也很難通過畢業門檻,進而成為中輟生。
在沒有了學校的管束與已失能的家庭教育底下,這群青少年往往更容易加入幫派集團,開始為非作歹,形成惡性循環。而這樣的惡性循環,正是導致北少觀、桃少輔爆滿的原因,因為這群人,常常是同一群人不斷反覆進出。
學生施用毒品等級總人數折線圖(單位:人數)。資料來源/教育部、製圖/張裕君
儘管各級政府民間單位相互合作,形成縝密的社會網絡,卻仍能從政府數據資料與社工、醫師們的實務經驗中觀察到龐大的「被遺忘」的中輟青少年。各級學校對於誤觸毒品在學的學生擬出一套完善的春暉機制,來定期追蹤,但那些沾染毒品的非在籍學生,又該由誰來輔導他們回歸正途?
迷幻藥物遊走法律邊緣 醫生籲:「勿以身試法」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校園學生藥物濫用人數分析數據顯示,針對施用毒品等級的人數統計中可以得知,除第三級毒品佔大宗之外,「其他」這一個項目漸漸增加,此項目包含笑氣、強力膠、電子煙、彩虹煙…等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許多青少年常因經濟情況不佳,因此選擇較為便宜且容易取得的「笑氣」,一個鋼瓶的笑氣價格大約兩千元,分量足以吸食多次。
笑氣為一種無色甜味的氧化劑,能使人發笑,對大腦神經細胞具有麻醉作用,吸入後會讓人有興奮放鬆的感覺。精神科醫師陳裕雄就指出,笑氣雖未被列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裡面,但在《社會秩序維護法》中規定,吸食毒品以外的迷幻藥物,還是會被處以拘留罰鍰,提醒青少年切莫以身試法。
新興毒品竄起 惡性循環成社會亂源
除了容易取得的迷幻藥物之外,隨著時代的快速變遷,新興毒品的興起造成了新的危害。無良藥頭常以「咖啡包」、「奶茶包」等平凡無奇的外包裝,遊說青少年吸食,並強調「對身體絕對不會有傷害」,以此降低青少年的戒心。
咖啡包的外包裝表面上看似無害,實則危機四伏,在連販售的人都不見得清楚內容物成分的狀況下,這些咖啡包又能如何拿來「泡咖啡、泡奶茶、當軟糖」呢?一但青少年開始吸食,隨著吸食次數的增加而開始成癮,當成分混雜的咖啡包也無法滿足時,吸食毒品的級數便會往上提升,卻又礙於一、二級毒品往往花費昂貴,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又須滿足癮頭,只能以犯罪的方式去填補癮頭,形成社會的亂源。
政府與民間單位的防毒措施雖然有目共睹,許多青少年都能在好奇用藥、誤觸毒品後,藉由師長、社工與基金會的協助下走回正軌。但那些反覆進出觀護所、輔育院的非在籍青少年們,卻是更需要各級單位的關注與扶持,幫助他們重建家庭功能、重返校園,最後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