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博淳、廖婕妤、梅倬凡、林清坤/採訪報導
今年11月初美國加州大火造成86人死亡,是有史以來破壞力最強的森林火災,而造成這一災害異常加劇的罪魁禍首,正是全球氣候暖化。逐年加劇的全球升溫不僅帶來冰川消融、降雨異常等一系列自然災害,更使得原已十分嚴重的空氣汙染再度惡化。
暖化難遏 警鐘敲響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日前公佈的2018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2018年是歷史上第四熱的年份,全球氣溫比工業化之前的平均氣溫高出1℃,而這一數字一旦超過1.5℃,將會帶來一系列災難性後果。為此,世界各國早在2015年簽訂《巴黎協定》,以應對這一全球性的議題。
目前全球仍處於高排放時代,溫室氣體的排放沒有得到顯著的控制。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董德輝表示,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集中在G20國家(20國集團),其中尤以中美兩國為甚,在面對危及人類存續的問題上,他們應有更大作為。
氣候變暖 惡化自然災害
英國《柳葉刀》雜誌追蹤氣候變遷議題,發現2000到2016年間,全球氣象災害發生次數增加了46%。氣候變遷同時帶來了自然環境、人體健康乃至經濟等多方面的破壞,每一年各國政府都必須投注許多經費以用於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
環保署環境監測及咨詢處長張順欽解釋,從全球各地的冰川消融,到冰川融水中的病毒隨著升溫擴散;從海平面升高,到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被釋放,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不勝枚舉;而在台灣,過去連綿的冬季降雨,近年變得越來越集中,導致一系列旱澇;夏季的颱風災害過去往往由關島一帶生成,但因為海水升溫,颱風易在距離台灣更近的海域生成,因此也更加頻繁。
張順欽提到,氣候變化的另一大後果,就是加劇原本就已十分嚴重的空氣汙染,而這個現象在大型城市特別明顯。大氣狀況的變化會加劇逆溫層等現象,導致PM2.5等氣體不易疏散,從而惡化空氣。
董德輝也談到,加州受到大陸性乾燥氣候影響,每年都會發生大型的森林火災,而近年來因為氣候暖化加劇,使得情況更加嚴重。
刻不容緩vs尚有餘地?
面對氣候嚴峻的考驗,人類還有沒有機會力挽狂瀾?張順欽表示,雖然全球的升溫看似只比工業化之前高出1℃,但若置之不管,地球暖化的後果將不堪設想。但董德輝則認為,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地球氣溫本就存在周期性變化,雖然氣候變化帶來了嚴重的後果,但總體而言,氣溫的上升仍沒有到達不適宜生存的地步,尚有時間可以加以改變。
拋卻爭議,兩人都表示,遏制氣候變暖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除了依賴國家的努力和國際組織的領導,每個人也都必須樹立嚴格的環保意識,只有人人出力,扭轉氣候惡化的趨勢才有希望。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 國際條約約束力弱?
2017年6月,美國總統川普無視各界譴責,依然宣佈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原因無他,為的就是該國的經濟利益。
巴黎氣候協定作為國際間處理氣候變化議題的最新公約,其主要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並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的1.5℃以內,但事實上,它並未獲得世界各國普遍的遵守。
董德輝表示,面對氣候變化,國際間已經努力了二十餘年,但因為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政治體制、科學水平、公民素養和能源結構等都不盡相同,另外像是排放最多溫室氣體的G20國家,也常常鑽條約的漏洞,將溫室氣體的排放分派到其他不相關的指標上,導致執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他也指出,雖然像是冰島等地方,因為綠色能源豐富,不太會排放溫室氣體,但透過「碳交易」機制,這些碳排放量低的國家可以出售碳權,讓碳排放量高的國家能夠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導致減排效果大打折扣。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對國際協定的約束力,董德輝並不看好。他認為,這些協定在短期內,無法為單一國家帶來太多利益,要人類完全拋卻成見和私心還是太過困難。因此氣候變遷在未來的挑戰,是不言自明的。
空汙成健康殺手 嚴重恐致肺癌
二十一世紀,包括中國大陸等地都深受空汙影響,空汙議題在今年台灣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也成為焦點。醫生提醒,如PM2.5等懸浮微粒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症狀輕則咳嗽,嚴重的話可能會引發氣喘、氣管炎,甚至有肺癌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周百謙表示,空氣汙染對於呼吸道、心血管、甚至是腸胃,都可能會造成影響。雖然PM10等比較大的粒子,只會讓臉上殘留髒汙,不一定會對呼吸系統造成傷害,但像是PM2.5和更小的PM0.1懸浮微粒則可能會侵入氣管和微血管,造成氣喘或肺癌的風險,甚至會造成中樞神經發炎或是心臟損傷。
許多民眾認為,戶外的空汙情況一定比室內嚴重,因此足不出戶。但周百謙點出,室內的清潔劑、裝潢、或是二手菸等等,在密閉空間所造成的汙染情況可能更嚴重,另外像是有報導指出,走路比開車所吸收的粉塵量還高,他卻認為,走路用鼻子呼吸,和開車卻張嘴呼吸,這兩者所吸收的影響就不一樣,張嘴呼吸所吸入的髒空氣可能更多。
周百謙建議,了解自己所處環境的汙染型態有哪些,盡量去避免及改善;若本身有呼吸道方面的問題,要積極接受治療;另外,適度的運動再搭配正常的作息,培養好自己的生活習慣,都是可以自保的行為。
張順欽表示,台灣現在的空氣品質其實已經逐漸在改善,和十幾年前相比,現在可以說是良好的狀態。有些民眾會擔心因為空氣汙染而生病死亡,但他也說,這除了和個人體質有關,也和個人適應程度相關,中國的空汙情況比台灣更為嚴重,但他們都適應空氣品質指標(AQI)大於200的生活,相當於台灣的「紫爆」狀態,還是認為台灣的空氣很新鮮。
張順欽也提醒,至環保署的網站或是下載APP「環境即時通」,都可以即時了解所在區域的空氣品質。面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暖化等情況,張順欽說,在法規方面一直都有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的管理,濃度超過空氣品質標準,環保署會派人去稽查,並對相關工廠做出責罰。
而除了相關單位監督之外,每個人也都可以為空氣品質盡一分心力,不隨意在露天燃燒廢棄物、減少燒金紙、甚至是隨身關燈等舉手之勞,都可以改善空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