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依儒、李佳育、林志信/台北報導
台灣預計自2025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年長者比率將佔總人口20%,平均每五人就會有一人是65歲以上的人口。面對即將來臨的超高齡化問題,建立長期照護相關政策,是現今台灣政府面臨的難題之一。
人力資源匱乏 長照工作辛酸路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截至今年六月,台灣於長照機構內的服務員加上居家照護服員僅有2萬6067人,在高達三百多萬的年長者人口中,每六位就有一位是需要被照顧的長輩,需求量和供給量形成懸殊對比。擷取教育部102年統計,國內每年有約四千多名專業人才自長照相關科系畢業,但因照護人員工作量大,生理和心理皆負擔沉重的壓力,畢業後願意投身長照產業的人數僅佔其中一成。
在安養院工作的高小姐表示,機構服務員一天需要工作12小時,平均要照顧12至20名不等的年長者,繁重的工作量經常使她感到力不從心,長期累積的痛病也因自己抽不出時間看診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另外,居家照服員蔡小姐也曾因為於居服期間被燙傷,投保的工作意外險中卻沒有涵蓋相關條例能理賠,也同樣面臨工作負荷過重、不受案主家屬尊重的困擾。
經濟難題 照護壓力
目前國內常見的照顧方案分為居家、社區、機構等三種,個別家庭可依據年長者失能的程度以及家庭的狀況而有不同的選擇。一位需要被照顧的年長者花費至少從每月三萬元起跳,若是由家人自行照顧的機會成本更為龐大,因此申請一位照服員成為多數國人的選擇。
過去政府推行的長照1.0計畫因行政作業繁瑣、年長者照護資格和項目的評估侷限化,使許多家庭吃上閉門羹,即便通過審核標準,等待一位照服員的緩衝期各縣市時間不一,造成部分地區困境無法有效緩解。照服員的照護時數和申請照服員所獲得的補助費用同樣有限,也難以應付家庭勞力和經濟需求。
緩解方法 兩大問題分別看
針對人力部份的困境,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專任教授吳肖琪表示,唯有提升照服員的價值,才能給予照服員光明的未來。除了呼籲政府提供合理的薪資、福利以達到留才作用外,也應改善現今長照服務的工作環境,並藉由專業的授權、相關證照考試來提升照服員的技術形象,翻轉大眾對照服員的刻板印象。
另外,針對家庭經濟的難題,吳肖琪認為,台灣的健保制度在世界都獲得不錯的評價,但是長期照護體系卻有許多可改善的空間。她建議修正後的長照2.0應由稅收制改回保險制,並由雇主、民眾、政府三方依個別比率共同負擔長照費用,不僅能夠確保財源穩定也能降低行政成本。
與日本「黃金十年計畫」中以市町村為單位相比,台灣全國統一的保險制度較有優勢能夠繼續被沿用。設立小規模和多機能服務中心,可降低所需的人力和建設成本,另外政府還能調整決策,使用定額給付,依據個案失能程度給予相應補助。
動物醫療法 愛心犬伴復健
除照護員之外,現在還能由動物擔任陪伴年長者的角色。「動物療法」這個名詞於當今社會並不陌生,在美國也有文獻證實的案例,而台灣一對退休夫婦,因看了台灣狗醫生介紹影片,便決定一同投入動物醫療。
台灣目前除了廣為人知的狗醫生外,還有台灣愛心犬服務協會,同樣也在年長者照護方面奉獻心力。曾擔任過台灣狗醫生執行長的Bank爸,和妻子Winner媽共同開辦台灣愛心犬服務教室,並透過義務性的方式於北台灣各地的養老院服務。
Bank爸說明,動物治療主要分為二類,一種是以參與活動的方式讓狗和年長者接觸,另一種是利用狗引導老年人復健,例如以簡單的拋接讓年長者伸展手臂、彎腰撫摸的動作伸展脊椎或是以指示狗做動作的方式間接幫助老年人思考,也能適時地減緩復健師人手不足的問題。
自職場退休後的Bank爸一直希望能夠幫助社會,喜歡動物的他因緣際會下,看見台灣狗醫生的介紹影片,當下便決定偕同妻子和自己養的狗一起擔任志工,多年的培訓下來他學到許多的訓練技巧,也曾擔任過協會的執行長。Bank爸表示,飼主會帶來上行為矯正課程的狗,大約十隻有四隻是領養來的,部份飼主在成功導正愛犬行為後,也願意投入愛心犬服務。
在成為愛心犬以前,狗必須經過一套系統化的訓練,包括培養犬隻的穩定度、加強社會化、機靈並服從指令……等,同時飼主也必須負起責任,隨時留意狗會不會承受過多的壓力。訓練過程雖然不易,但對多數想和愛犬一起為社會有貢獻的學員是非常難忘的歷程。
台灣愛心犬服務協會自開課八年以來訓練了至少700多隻的寵物犬,總共成功的培訓出16隻愛心犬,目前仍有二隻在社會上服務,被服務過的年長者多半給予肯定的評價,並期待能再和狗見上一面。雖然現今Bank爸的兩隻寵物Bank和Winner皆已經退休,但他和妻子依然不間斷的在培訓狗,也期望能持續和狗傳遞快樂於社會各個角落。
長照機器人興起 有望帶來經濟效益
近年各國及台灣邁入高齡化和少子化時代,因應長期照護的人力資源不足,人工智慧機器人興起。台北科技大學特聘教授黃榮堂表示,未來長期照護機器人的細心和照護程度可能比一般人還要好,若台灣政府能針對其研究和產製,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台灣去年12月的資訊業展覽曾展示「長期照護機器人」,針對臥床、行動不便民眾或長者提供照護,並能抱起重達一百公斤的人。黃榮堂說明,現在台灣真正著墨長照機器人研究的教授、企業算少,在國外也不多,因為長照機器人是複雜、多面向的,需要長期與人接觸,面對服務群眾的安全,有一定的風險。安全方面,家長可能無法信任或採用,意外發生時延伸出的法律問題也是疑慮之一。
「長照機器人在未來可能不是替代方案,會是主要的方案。」黃榮堂說明,照護機器處理人工智慧資訊,機器人則處理辛苦繁瑣的工作,二者組合兼具人性。針對技術層面,現今的工業機器人,是在有被限制的環境下,所以技術難度不高,照護機器是無人且無限制範圍,又需要與人互動,相對技術層面較高。
「長照機器人是全球的需求,台灣更是需要。」黃榮堂提出台灣可以優先佈局長期照護機器人的智慧財產權,其發展是全面性,包含物聯網和智慧營業,內含有晶片、馬達、金屬加工,也牽涉汽車業,產值很高,可帶來不少收益,同時能解決台灣高齡化人手不足及幼童照護問題。相較聘用外籍勞工一年的花費可能要四、五十萬,且契約到期後就結束雇傭關係,機器人一直都會在,透過照護機器人的方式比聘用外籍勞工還划算。
目前台灣在重要政策上還尚未規劃長照機器人,因其成本太高、回收過程很長。黃榮堂希望可以從政策面擴大這個產業需求,銷售至全球。但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沈淑芳表示,長照機器人不僅成本過高還須負擔保養和維修費用,民眾可能因經濟能力考量不願購買,採用機構購買並以租賃方式出借為佳。另外,長期照護機器人的外表和聲音亦可針對服務的人做修改,利用人工智慧和穿戴裝置測量、分析身體狀態,達到一般照護者做不到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