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免驚 性平教育≠性的教育

記者 蔡明圻、洪采姍、宋亭玟、蔡承佑/採訪報導

 在《九年一貫課綱》修改後,性平教育將同志、性探索等議題納入課程中,引發部分家長擔憂孩子會受影響,而爭議不斷。到底性平教材的設計是否失當?教學現場尺度該如何拿捏呢?

 在同婚釋憲過後,今年十月的同志大遊行順利落幕,參與的人數比往年更多,性別平等教育更成為本次遊行的主要訴求。

 去年129日,「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婦女新知基金會」等性別團體召開「性平教育二十載,師生異同站出來聯合記者會」,回應反同團體要求性平教育退出校園的訴求。據本報2205的專題報導發現,性平教育並非只有「性的教育」,但因課程綱要提到的性別平權及身體慾望等內容引發家長擔憂,故有反對聲浪要求「性教育」退出校園,讓家長自己教。

針對性平教育的爭議性課題,家長存有諸多質疑。製圖/蔡明圻

 回顧性平教育立法沿革,從民國85彭婉如命案後,開始催生「兩性平等教育」,女性在當時社會仍處弱勢,對於家暴、性侵害事件多三緘其口,因此當時的性平議題多著重在女權推廣和兩性異同;隨著「性別平等教育法」專法制定,也規定學校需有專門課程、時數講授性平教育,而性教育(含兩性性器官之認識等)也成為每個國中生必修之課題;民國96年「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草案通過,順應性別主流化,女性權益更有保障;隔年,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修改《九年一貫課綱》(以下簡稱《97課綱》),遵照《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13條規定:「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以提升學生之性別平等意識。」而將同志教育納入課綱,增加多元性別議題,也增加性平教育的多元性。

從國小至高中,健康與體育、公民與社會、健康與護理課本有各式教導性平觀念的內容。製圖/蔡明圻
要降低家長疑慮 可先建構友善環境

 既然法律規範性平課程中須納入同志教育,那為何仍引發家長不滿呢?根據調查,性平教材中最受家長詬病的是「性別光譜」,部分家長甚至擔心會影響小孩對自身性別或是性向的認同。不過,法律界與性平教育學者則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教育的目標是要學習尊重差異、避免霸凌,並非教育及鼓吹青年成為多元性別族群。

性別光譜普遍出現在課本的性平教育單元中。製圖/蔡明圻

 有關家長團體對於學校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質疑與擔憂,教育部學務特教司專員邱玉誠表示,近年來社會已經朝多元、開放的發展邁進,許多同志也已從過去的默默聚會,轉而走出社會公開表達自己的看法,所以同志教育已經成為性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為了減少部分人士的疑慮,他建議宜先建立起安心的學校性別平等環境,並以自然的情境讓家長以及學生從認識性別傾向開始,進而了解異性、同性的密友關係,期能正確發展出性別意識、觀念與行為。

 此外,針對衛生福利部補助拍攝之《青春水漾》影片內容涉及性敏感帶、性高潮及性行為,且出現「女對女探索身體」、「女明示男探索身體」及「男女生發生性行為」等畫面,更引起不少家長恐慌及輿論撻伐;另外,還有教育部於民國9798年編製國中版及國小版性別平等教育教師參考手冊《性別好好教》及《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也因內容出現性探索等主題引發部分家長、民代反彈,而上述性平教材皆被監察院糾正。

 談到教科書、配套教材的適用性,邱玉誠說:「已持續對家長溝通與說明,對於教科書的相關爭議,國家教育研究院刻正進行檢視與釐清,期提供合宜適當的性別平等教育教材內容,讓孩子們能建立性別平等意識,也讓大家對性別平等教育能更加放心與安心。」

教師應具性平觀 課程配套應更完善

 除了教材的建議外,專家也建議應規畫更完善的師資。前鷺江國小性平老師翁麗淑就表示:「師資培育課程應重視性平意識的開展,教學現場應有一定的監督機制,定期調訓重要的行政人員(校長、學務主任、輔導主任、輔導組長等)。」她建議,教師在講授性平課程時不能避重就輕,忽略具爭議性的課題,應恪盡維持教學內容完整的責任,適時進修自身知識。

 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鄭其嘉也提到,目前很多性別平等教育老師都欠缺教學的專業,當他們在教導「較安全性行為」課程時,感覺變成鼓勵學生探索性,這樣一來,完全悖離把破除「性和愛的迷思」以及「較安全性行為」放入課綱的初衷。

 另外,以教學者的角度來看,近年來孩童早熟,性別平等問題越來越多,教師的責任意識更顯重要。台中霧峰國小健教老師洪文雄說:「教導性教育時,學校老師會以課本為主,有時間則補充教師手冊的內容。以我個人上課為例,如果覺得口述方式太單調,我會搭配使用教學影片。不過,這些教學影片我也會先過濾,確保內容正確、不偏頗才行。」

 據記者調查,為提升性別平等意識成效,政府也建構許多網站資源,如國民健康署的「性福e學園」有Q&A平台讓學生提問,不論是性、性慾、身體發展等疑惑都可以得到解答。

課綱比一比|性平教育不是只有性教欲

 同志教育、性探索納入課本,新增了哪些內容,本報記者比較《九年一貫課綱》和《97課綱》後發現,《九年一貫課綱》大多只著重男、女「兩性」的認識,包含身體異同,青春期的發展與保健,並且著重在破除性別刻板印象、杜絕性騷擾等兩性議題。其中僅「主動探究兩性平等相關議題」的能力指標有包含「性取向」,涉及多元性別的概念。

比較新舊課綱裡的學習能力指標,新課綱明顯納入更多多元性別、性教育的議題。製圖/蔡明圻

 修正後的《97課綱》則增加多元性別、性別認同、性探索等概念。其中「認識多元的性取向」、「瞭解自己的性取向」內容與舊課綱不同,提及多元性別,教導同學認識「LGBT族群」並學習如何尊重。

 而「破除對不同性別者性行為的雙重標準」、「釐清性與愛的迷思」等學習指標則包含性探索議題,說明青少年階段是探索性與愛的關鍵時期,面對「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嫁雞隨雞」、「用性來換取對方的愛」等迷思,必須要學習檢視、反思、澄清或批判這些不平權的觀念。

 此外,《97課綱》也重視青少年的「性」與「愛」議題,包括釐清性別間不平權之性與愛的迷思;教導學生以積極行動維護自己身心健康的自主權,並拒絕不當的性與愛。由於青少年時期正是對性好奇與疑惑的年紀,加上性激素影響,這個階段的學生會有性的需求與性衝動都是生理上的自然反應,因此在課程內容中提供學生正確的認識與了解管道,並不代表接受性平教育就是引導學生提早嘗試性行為。不過,鄭其嘉也進一步說明:「對於兩個相愛的人在一個承諾的關係裡、安全的關係裡,發生性的行為,這是美好的,但若因為他是好的就要鼓勵孩子去性探索,那真的會造成性放縱,目前的性別平等教育容易忽略這一點。」

 在本次調查中記者也發現,《九年一貫課綱》和《97課綱》的內容雖有大差異,但並無「同志性行為」、「同性家庭」等尚未經過社會共識的議題摻雜其中,家長可放心。

專家有話說|性觀念開放提升早孕率

 比較課綱差異後,針對家長所懷疑,太開放的性教育是否真的會變相鼓勵學生體驗性與愛呢?記者調查民國93年至民國105年未滿20歲孕婦分娩的新生兒出生率(簡稱青少女早孕率),發現課綱修改後,青少女早孕率有上升趨勢。

民國93年至民國105年青少女早孕率與課綱實施之關係圖。製圖/蔡明圻

 在民國94年,《九年一貫課綱》之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施後,因內容大量宣導男、女界線,尊重男女身體差異、性侵害防治,此時青少女早孕率的確大幅降低;但民國101年開始實施《97課綱》後,青少女早孕率似乎逐漸上升。

 事實上,影響青少女早孕的因素很多,並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明青少女早孕率和課綱修改有關係。

 但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鄭其嘉認為,民國101年青少女早孕率的攀升,和青少年性行為比例越來越高有關。她表示:教育沒好好的教孩子如何為性行為負責任、不要太早發生性行為,然後社會又充斥著太多過度放縱的性訊息,這些都和性觀念開放大有關係。

 教育跟青少女早孕率確實有關聯,但也不完全是教育所致,家庭及社會風氣、媒體的交互影響亦甚,鄭其嘉說:「影響性觀念最重要的兩大影響因素在於教育跟社會。」但可從教育著手,建議學校要建立學生正確性觀念,延後發生性行為,退而求其次,並教導較安全性行為。

民風未起 四成想自殺學生是同志

 同志在過去曾被認為是疾病的一種,普遍受到歧視,因此很多同志受到委屈往往不敢求助。儘管現在社會日漸開放,部分人們也對同志採取尊重友善的態度,同志族群也開始懂得會為自己的權益發聲。然而,在傳統觀念仍重的社會環境中,青少年同志不論是在家庭或校園中都有可能面臨排擠、嘲笑甚至是霸凌的處境,導致同志的自殺率始終未曾因為社會的逐漸開放而明顯下降。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2015年進行的「大規模青年危險行為監測系調查(YRBSS)」中發現,全美有近18%的學生曾想過要自殺,其中42.8%是為同性戀者,大約是異性戀者14.8%的三倍,其中無論是男女學生,同性戀者的自殺傾向均高過於異性戀者。在台灣自殺防治協會發行的《青少年心理衛生與自殺防治》手冊中亦提及,性傾向是造成自殺的原因之一。

 美國專欄作家Dan Savage發起了It Gets Better運動,包含前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在內,許多人自動自發錄製影片鼓勵曾遭受性別霸凌的青少年同志,告訴他們「事情變得更好」也希望不同觀念的人能學習尊重同志族群,降低同志在校園受到的霸凌,讓性向不會成為學習的障礙。

許多人跟進It Gets Better運動,錄製影片鼓勵青少年同志。照片來源/YouTubeTt Gets Better Projecthttps://goo.gl/yjA7WR

補充小站

  • 聯合國2008年的報告發現,全面的性教育讓年輕人「探索他們的態度和價值觀,訓練他們決策的能力和其他生活技能,使他們對性生活做出明智的選擇。」
  • 「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14條:為執行本法(性別平等教育法)第十八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材之編寫、審查及選用,應由有性別平等意識之教師參與;教材內容並應破除性別偏見及尊卑觀念,呈現性別平等及多元之價值。
  • 彭婉如命案:彭婉如為台灣女權運動者,在民國85年遭殺害,其命案引發社會的強烈震撼,婦女人身安全也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後影響「性侵害犯罪防制法」的三讀通過。
  • 較安全性行為:近來美國開始用「較安全性行為」替代「安全性行為」,這是出於將風險視為連續變化的考慮,不過其他國家的性教育仍舊使用安全性行為一語。鄭其嘉在此建議用「較安全性行為」比較恰當。
  • 未婚懷孕青少女:係指民法所規定20歲以內之未成年青少女未婚懷孕者。
  • It Gets Better運動:民國999月開始,美國社會因一連串同志青少年自殺潮而受震驚,因此發起了「It Gets Better運動」,包括歐巴馬在內的政界、演藝界、設計界等領域名人都紛紛錄製影片,目的是讓青少年同志不再感覺孤立無援,進而阻止青少年同志自殺潮。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