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筑雅、陳柔杄、廖羅源、楊富閔/台北報導
台灣民眾熱心公益,奉獻愛心不遺餘力,但善款卻呈現M型化趨勢,導致公益團體「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必須仰賴募資平台配合,與民眾公民素養提升,才能使這些小型團體脫離困境。
民眾熱心公益 善款呈現M型化
台灣民眾愛心不落人後,無論世界各地發生天災人禍,民眾的善款總在第一時間湧入災區,以2014年高雄氣爆為例,民間愛心捐款約新台幣46億元,內政部主計處也曾於2004年統計,民眾一年公益捐款金額超過400億元,名列世界慈善國家排名第47名。根據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調查台灣民眾捐款行為,發現約有三分之二的民眾有過捐款經驗,但其中卻有將近四成認為捐款有過度集中現象,表示台灣的愛心捐款已呈現M型化。
事實上,公益團體的營運就和私人企業一樣,必須將有限的資源進行分配,所謂的「愛心M型化」,即指知名的大型公益團體憑藉先天優勢,能夠獲得更多社會關注,因此捐款來源較為穩定;反觀小型公益團體因媒體能見度較低,在募款和募資會碰上較多困難,資金來源起伏較大,導致營運產生更多困難,逐漸走向「邊緣少數」。
以創世基金會官網數值為例,去年光是發票中獎金額就高達新台幣九千多萬元,更不用提街頭募款,或是設置捐款箱提供民眾小額捐款等收入,這樣的募款金額對於其他小型機構而言簡直就是天價,沒有這樣足夠的資本,使得他們推行活動時,常心有餘而力不足。
迦南建院計畫延宕 自籌經費難
位於屏東的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正面臨著資金籌措問題,迦南的服務對象為老憨兒,創辦之初,是創辦人發現了大部分的養護院,只收留老憨兒到40歲,等到他們40歲離開養護院後,照顧這群的老憨兒,多是他們年事已高的父母,幾乎沒有謀生能力的他們有時候會選擇一家人一起自殺,釀成憾事。
迦南在2008年成立後,致力於照顧這群老憨兒,因為服務對象過多,使得養護院一直處於滿床狀態,為了服務更多個案,他們發起「老憨兒建院計畫」,原先希望能透過政府補助完成興建,無奈行政機關互踢皮球,等了十年,始終等不到政府補助,又礙於法案規定,一旦自行動工,政府就不會撥出費用,因此計畫陷入空轉。
但是,老憨兒們禁不起一拖再拖,他們迫切需要更多的病床、更完善的設備,迦南最後決定明年開始動工。這樣一筆超過四千萬的龐大資金,必須仰賴養護院自行籌款,像迦南這樣協助老憨兒的機構,因為沒有知名度,所以無法成為財團捐款時的首選,只能透過民眾小額募款,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建院資金。
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主任杜俊和表示,知名團體會有自己的募款部門,但是小團體負擔不了這種成本,在廣告效果上,就會落後一截。他們曾經試著要請代言人,當時該名藝人已經答應為他們代言,但隔了幾天,經紀人卻打電話告知他們,公司有自身考量,不能與他們合作,杜俊和無奈的說:「過沒幾個月,就看到他跑去代言別的團體。」導致知名團體越來越有名。雖然曝光量不等於捐款額,但是小團體受限於資金種種因素,必須一步一腳印,讓民眾願意靜下心來慢慢理解他們,透過瞭解他們的理念和實際作為,進而願意捐助物資或資金。
聯合募款促成良性競爭 小團體打開知名度
為免除這樣的窘境,協助小型公益團體的各式組織與活動順勢而生,台新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就是其中一例。他們自2010年起辦理「您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活動,每年廣邀社福機構進行提案,並號召民眾上網票選。使小型社福機構有了發聲管道,民眾在投票的同時,亦能認識平時不熟悉的社福團體。基金會也辦理各項課程,例如:行銷、會計等,一步一步帶領小團體培養自身實力,期許他們能儘速自立。
在諸多參賽團體裡,位於桃園的「安康療養院」是典型成功例子。基金會志工張瑋珍回憶,在第一屆比賽時,同仁聯絡安康療養院,得到的回覆是,因為評鑑成績不優,可能要面臨倒閉的噩耗。當時同仁安慰他們,參加比賽的結果,最差就是什麼都沒有,但是至少可以告訴桃園的鄉親們,當地還有這樣一個機構的存在,於是他們聽取建議,投案後在火車站積極拉票,也因此讓自己打開知名度。
最後,安康療養院獲得了十萬元經費,再加上評審特別獎的十萬元,終於可以改善評鑑裡不合格,像是床架、衣櫃等硬體設備。不只如此,當初聯絡他們的基金會同仁,還召集親朋好友募款,額外捐給安康療養院一筆錢,讓他們可以添購新的生活用品。
「被認識,才有機會。」張瑋珍堅定地說。小型的公益團體需要有平台讓他們被看見,進而讓民眾理解其服務,更願意掏錢支持他們的理念,因此她認為,「行銷」是這些團體最迫切的需求。
大者恆大 「行銷」成改善關鍵
輔大社工系主任郭登聰認為,成立時間長短及媒體曝光度造成社福團體資源分配不均。其中媒體曝光度是首要因素,在重大災難發生時若能及時派人協助或是讓嚴重個案曝光會更快打響知名度,小團體必須找到自己的特色還有擬定完善的行銷策略和服務方案,才能增加民眾關注的機會。
政府雖然意識到社福團體規模相差太大的問題,也開始立案讓民間承包,但承包政府的案子必須經過一定程序和審查,然而知名團體的資源遠遠大過小團體,導致最後取得案子的也大多是大型社福團體,造成大者恆大的現象。
為了減緩資源分配不平均的現象,於1992年成立聯合勸募協會,小團體可以向他們呈遞提案,聯合勸募協會會將募到的善款平均分配給通過審查的小團體,這些團體因此能擁有更多的資源去幫助需要的人。但因台灣社福團體眾多,聯合勸募協會能幫助的範圍有限,郭登聰表示,若政府能同時補助較弱勢的團體,像是募款金額低於平均社福團體所得機構,在政府和聯合勸募協會兩者並行之下,才可能有效解決問題。
財務不透明 民眾的錢到哪裡去
隨著社福團體逐年增加,民眾對捐款流向的疑慮也越來越深,社福團體的財務若無法透明化,民眾無法了解其捐款的實際用途,導致排斥捐款的人逐漸增加。郭登聰表示,現今台灣社福團體大多不願意公布自己的財務狀況,加上政府也沒有硬性規定,所以開始出現「拿了錢不做事」的不肖團體。
「假慈善真斂財」的情形隨處可見,今年七月,藝人蕭亞軒在東區看見志工在街展示傷犬,蕭亞軒想領養傷犬卻遭拒絕,因此懷疑是詐騙手法,雙方後來發生衝突,報警處理。現今有許多自稱公益團體志工的人上街募款,但是否真有此團體及善款的確切流向也是民眾在捐款前的疑慮。因社會上有太多來路不明的公益團體和詐騙手法,民眾逐漸降低捐款意願,這樣的情形讓小團體的處境更加艱難。
由於沒有明確立法要求社福團體財務透明化,現今大多是由台灣團體自律聯盟約束社福團體。但願意簽訂協約的團體寥寥無幾,政府唯一能約束社福團體的方式,就是透過評鑑,讓他們詳列組織的財務狀況。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邱貴玲提到,台灣需要更多公民教育,使民眾有「只要捐款,就必須拿到正式收據」的認知,若要改善台灣社福團體財務不透明的問題唯有落實的會計稽查才能解決。
愛心M型化的問題除了小型社福本身需加強團體特色與行銷策略,政府也需積極採取相對應補助政策,在社福團體收支透明的情況底下能不僅增加捐款者,也更能使社福團體與民眾建立良好互信關係,減緩台灣愛心M型化現象,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