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邁入老年後,是否將成為「下流老人」? 圖片提供/許筑雅
焦點社會社福

台灣老化速度激升 你我恐成下流老人

記者 許筑雅、陳柔杄、廖羅源、楊富閔/台北報導

台灣社會高齡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下流老人」的現象漸漸浮上檯面。當存款已無法負擔日常生活時,退休者只能拖著年邁的身體再次投身職場,此現象不僅已在日本上演,也將成為台灣未來的寫照。

人口老化迅速 台灣應及早準備

今年2月,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首度超越幼年人口,正式敲響人口老化的警鐘。從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進入到「高齡社會」,法國花了126年、美國72年、英國46年,而台灣跟日本都是24年,相較於歐洲先進國家50年的平均時間,台灣整整快了一倍,面對如此劇烈的年齡結構老化,不僅會造成人口紅利消失,還會衍伸出少子化、世代差異等社會問題,但台灣顯然還沒做好準備。

圖片提供/楊富閔

日本學者藤田孝典長期從事第一線的社會工作,有感於日本社會越來越多老後貧窮的長者出現,在2015年出版《下流老人》一書,其中更有怵目驚心的一句:「總計一億人的老後崩壞時代來臨」,他指出3個下流老人的具體指標,分別是「收入低」、「無足夠存款」、「沒有可以依賴的人」。

國民年金保障老後生活 人民多不買單

近年國民年金從最初七成的繳費率,截至去年僅剩四成五左右,據勞工保險局調查指出,因經濟因素而未繳納者僅佔三成,有將近六成是出自對國民年金的不了解及不認同而拒絕繳納,顯見政府對老年經濟安全的宣導仍不夠積極,尤其在即將面對「下流老人」的威脅,老年經濟安全顯得更為迫切。

原先的社會保險制度是按職業別加以區分(軍、公、教、勞、農),為避免其他職業保險體系外的國民成為社會安全網的漏洞,保障全民老後生活,台灣於2007年開始推動國民年金,舉凡年滿25歲的學生、家庭工作者、失業者及受刑人都是納保對象。

台灣也有下流老人 老後逢變故居多

任職於某大學的羅姓清潔工表示,原本有份在環保署的優渥工作,但退休後他卻沒和同僚一樣過上安逸的退休生活,晚年和前妻離婚後,因龐大房貸迫使他一次領完退休金,沒有固定收入及退休金的羅先生只能再度外出工作。而像這樣老後遭逢變故,導致淪為下流老人的高齡者,在台灣類似個案不在少數。

台灣仍有部分老人,退休後必須從事資源回收工作謀生。圖片提供/許筑雅

 其實符合下流老人指標的長者,在台灣十分普遍。長期援助拾荒長者的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副秘書長莊柏辰提到,協會接觸過的許多個案,剛開始長者們都不願意接受援助,協會只能在一旁觀望,愛莫能助。

 最初,老人福利關懷協會是在路上隨機尋找需要幫助的長者來給予援助,但社工表示:「這招根本行不通,看到(我們)就跑了。」即使社工們給了名片表明身份,長輩仍然拒絕。協會後期便改變策略,選擇和各里里長合作,由里長幫忙找出需要幫助的長輩,再請里長牽線,讓熟人或街坊鄰居等較親近的人陪同協會志工前訪探視,原先不願意接受幫助的長輩們看到熟人才比較願意接受。

  施行至今,協會幫助的對象大多以中低收入戶及清寒身份的長者們為主,合作對象也開始從里長們開始轉向「社區居民」,希望透過民眾間的日常交談,接觸到更多個案,也透過在地居民的力量卸下長者心防,讓長者們更願意接受志工援助。

老人福利關懷協會,每月固定前往探視長者及發送物資。圖片提供/老人福利關懷協會
昔日導演退休遇變故 晚年窮困潦倒

莊柏辰表示,在新北市有一位高齡九十的長者,早年是位香港導演,退休後因故變得窮困潦倒,現在獨自住在一間狹小套房內。莊柏辰表示,長者在行動方面沒有問題,甚至還能自己去買酒,只是長期與社會脫節變得開始自暴自棄。

志工第一次進到屋內時相當訝異,這位長者不僅在屋內隨意大小便,甚至把食物放到長蛆也不清理。一位志工說:「有時候我們帶志工去,義工就會想,『他明明可以去買酒,怎麼會把生活過成這樣』。」但是站在社工的角度來看,有些人確實會因為生活或者工作上的挫折,導致自暴自棄。莊柏辰漸漸與他熟絡後,希望除了志工主動幫助外,更要輔導他振作起來,不時還開玩笑說:「你看人家妹妹來關心你,你好意思在整間房子隨地大小便嗎?」結果他真的改善了,也讓志工們更加願意給予幫助。也讓志工感嘆地說:「你可以都不管他,但只要你用一些方式開始引導他,你就達到你社會工作的價值。」

志工擔憂長者翻身跌下床,替長者安裝護床照片。圖片提供/老人福利關懷協會

即使民間努力推動,沒有政府的協助,仍窒礙難行。新政府上任以來積極推動長照計畫,試圖解決老人安養問題,導致台灣傾向自給自足的長者失去謀生的管道,單單依靠民間團體補助物資,並非長久之策。因此,如何協助長者有尊嚴地過完晚年生活,是政府不可不重視的課題。

老人福利關懷協會致力於協助拾荒長者,以及提供物資援助。圖片提供/廖羅源
平均每2.2位青年就得負擔1名老人!

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報告顯示,在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同時,扶養比將會高達六成,且平均每2.2位青年就得負擔1名老人,藤田孝典在書中說明,若家庭成員有經濟上必須倚賴他人的高齡者,恐怕會對子女造成極大負擔,使得父母世代和子女世代一同崩垮,以家人扶養為前提的傳統照顧模式可說已達極限。

 當國家經濟受阻,養育費用讓年輕人不敢多生孩子,結婚生子將成更大難題。據內政部統計指出,去年台灣出生率僅1.07%,位居全球最低,有越來越多人認為不生孩子是合理的選項,更會思考若把養育小孩的費用省下,是否能讓自己的老後生活過得體面些,類似這種「投資報酬率」的狀況將淪為常態。隨著少子化加劇核心家庭漸增,傳統社會福利照顧模式將逐漸無法發揮功能,造成惡性循環。

古允文分析下流老人形成原因及應變方法。圖片提供/翻攝自網路

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古允文表示,相較於先進國家,台灣由「高齡化社會」過渡到「高齡社會」著實過於迅速,其原因皆與人口結構及經濟發展有關。一是因為二戰結束後為經濟起飛期,造成戰後嬰兒潮的湧現,當時適逢出生率飆高、衛生環境進步的時代,導致這群戰後嬰兒潮的平均壽命大幅上升,也就成為了現在的老年人口;二是年輕一代價值觀改變,不願生子和不敢養育的風氣,造成出生率低迷。「戰後嬰兒潮」加上「低出生率」,便是台灣人口老化迅速的主因。

全國目前有二種主要社會保險制度,一種為任何職業均享有的基礎普遍年金,也就是所謂的國民年金;另一種為職業年金,是以職業體系來分別納保,若此兩種體系的保障依然不夠,則需要依賴最低保障的社會救助及家庭支持系統。台灣早期多為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因此家庭支持系統的作用相當顯著,然而隨著核心家庭數量上升,家庭支持系統而漸漸失去功能。由於人口結構改變,家庭支持系統能力下降,因此更需要政府提供的基礎年金與職業年金,建立多層次的保障體系。

老後經濟安全觀念 首重宣導提倡
國民年金投保人未繳納保費原因。圖片提供/楊富閔

目前的台灣,民眾對國民年金支持率並不高,繳交率也不到五成,但民眾應及早建立對老年基金保障的正確觀念。古允文表示,像社會新鮮人或短期失業者,這類人預期自己未來會加入勞保,而不願繳納國民年金;另一方面則有些民眾擔憂國民年金會破產,老了以後反而領不到錢,所以乾脆不繳費,卻沒想到這是對自身權益的損失。

任何一種制度都有倒閉的風險,古允文認為,若國民年金倒閉,則國家辦理的其他保險也會隨之倒閉,更甚至國家財務也會陷入危機。因此國民年金若倒閉,已經非個人利益問題,而是全民危機。民眾應該提前做好基金規畫保險,並建立對家庭支持系統及養老的正確觀念,才能免於淪為「下流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