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冠宇、王懿萱/台北報導
你最後一次看布袋戲是什麼時候?你對布袋戲的了解有多少?隨著科技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也更加多元,傳統布袋戲逐漸式微,已成為一種不可逆的現象,但即使在這樣的前提下,仍然有一群年輕人因為相同的使命感而聚在一起,共同為布袋戲努力,一起為老觀眾演出,同台透過戲偶揮灑熱忱。布袋戲團團長黃盟傑說:「只要還有觀眾來看,我們就會一直努力下去。」
演出方式 獨步全球
雖然布袋戲起源於大陸地區,但傳到台灣後演出方式已經有些相異之處,其中最明顯的差別在於口白。戲團團長黃盟傑表示,與其把戲偶操作的活靈活現,講口白更是布袋戲的靈魂。舉例來說,在大陸地區每個角色都有專屬的配音員,但台灣的布袋戲不一樣,不論戲中有多少角色都是由一人包辦,揣摩每個角色的個性、聲音是演出布袋戲最困難的地方。
人才短缺日益嚴重
布袋戲式微的情形不僅是演出人員短缺而已,製作戲偶的技術也面臨挑戰。黃盟傑表示,現存的布袋戲道具師傅大多年事已高,雖然有後輩願意傳承,但雕刻的刀工缺少經驗,雕出的戲偶自然少了幾分細膩,對於戲團來說,他們目前只能盡量購買、訂製,先囤積一些零組件以備不時之需,處理方法相對消極,卻也別無他法。
因應時代 求新求變
現今的布袋戲為迎合觀眾口味,在戲偶及劇本上都做出許多新的嘗試。新式戲偶參考人體工學,設計出的成品更擬人化,其細緻程度可以到眼睛會眨、嘴巴會動,但這種布袋戲偶在外台較不適合,原因是偶的五官比較小,外台的觀眾不容易看見,相較於傳統的布袋戲偶,頭部大、角色特徵明顯,新式戲偶多用於室內拍攝。劇本方面為因應時勢,許多劇團保留傳統的古書戲、劍俠戲,另外改寫民間、外國故事甚至是偶像劇作為劇本,希望能達到吸引更多觀眾的效果,力求突破目前困境。
偶戲團首重傳承
參展民眾劉先生表示,他對布袋戲的興衰有很深的感觸,從前布袋戲的演出是一位難求,現在除了電視頻道之外,幾乎看不到布袋戲了,在科技發達的年代,他很感謝還有人願意傳承這項傳統技藝,讓布袋戲可以求新求變,為人所知。針對傳統布袋戲逐漸式微,黃盟傑認為布袋戲的沒落不能怪人們不持續收看,而是時代不斷在進步,從電視到電腦再到手機,人們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人們再也不需要為了看一齣戲而走出戶外。即便布袋戲沒落已成事實,但對於劇團來說,觀眾的多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傳承」,只要還有觀眾收看,偶戲團都會身負使命的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