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主義非一日之功 歷史有跡可循

記者王怡文、李謙慧陳家柔、林捷倫/採訪報導

自 11 月 8 日川普當選美國第 45 任總統以來,揚言將高築關稅壁壘,並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轉趨保守的貿易政策為國際外交及經濟情勢,帶來許多不安定的因素。然而,保護主義的興起並非偶然,美國自建國 200 多年以來,就長期奉行國父華盛頓的孤立主義因此,保護主義的再興完全是有跡可循的。

1760 年,英國為維護本國利益,陸續定法課徵殖民地的糖稅及茶稅。然而,重商主義的規制反倒燃起美洲殖民地革命的火花。在國父華盛頓建國後,確立孤立主義,成為美國很長一段時間的外交政策。儘管如此,在 1816 年以前,美國各種關稅法仍是以收入為主要目的,偶然才會對產業加以保護。直到 1812 年英美戰爭後,國家民族主義高漲,在國內鋼鐵等新興工業業者影響下,國內政治與經濟學者才以保護「幼稚工業」之名,掀起強烈的保護關稅運動。高關稅刺激本土製造業發展,但也成了美國南北兩地矛盾的開端。

南北戰爭後經濟政策的轉變

南北戰爭,是美國經濟史上重要的分水嶺之一。

關稅問題可以說是除了奴隸廢除的政治論爭之外,發生南北戰爭的經濟原因。當時美國北部製造業希望實施高關稅保護產業,但南方農業州想要維持自由貿易,以保障在歐洲的生意,兩方時有爭執。而之後南方在內戰中的失敗,使北方得以大規模採用保護主義。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魏凱立表示,戰爭使得南方政治代表,在國會中長達十多年的缺席,是保護主義政策在戰後更加氾濫的原因之一。

南北戰爭前20年間,除了木棉工業與製鐵工業,其他工業發展無足輕重。製表/王怡文
南北戰爭前 20 年間,除了木棉工業與製鐵工業,其他工業發展無足輕重。製表/王怡文

確實,戰後美國製造業在關稅壁壘的護航之下,得到長足的發展。 1860 年間工廠數增加近八成,產業革命也帶來生產力及運輸技術的進步。但是,卻也引發國內企業壟斷市場,農業也受到他國報復性的關稅打擊。

魏凱立說明,保護性的經濟政策很容易引起國際間的連鎖反應,包括經濟大恐慌在內,這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教訓之一。

冷戰後自由主義的崛起

二戰以後,美國在國際外交及貿易上,大幅放棄過去保護主義的政策,開放國內市場,並積極在國際間推行自由貿易,扶植西歐各國及日本來對抗蘇聯等共產集團的威脅。然而,美國作為國際經貿的領導,在提供自由貿易所需的公共財的同時,也需忍受其他國家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全球化也使得國內產業外移及國內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此外,移民議題也是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濟政策仍有保護主義的色彩。製表/王怡文
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濟政策仍有保護主義的色彩。製表/王怡文

「綜觀美國經濟史,保護主義大多是在戰後興起的,這次沒有經歷戰爭卻引起保護主義的風潮,可能和全球化資本主義過度發展帶來的貧富差距有關。」魏凱立表示。

教育程度與失業率成反比。製圖/王怡文
教育程度與失業率成反比。製表/王怡文

如今,美國夢已不再,而中國夢是否真如承諾般美好,猶未可知。

美國工業在世界的重要地位,是由鋼鐵、石油、汽車等的產量為基礎的。製表/王怡文
美國工業在世界的重要地位,是由鋼鐵、石油、汽車等的產量為基礎的。製表/王怡文

台灣存在保護主義嗎?

即將就任美國總統一職的川普,在競選過程中毫不掩飾其保護主義的傾向,對於其他國家實施高額度的關稅壁壘,還揚言要退場「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TPP ),而台灣對美國直接出口的比重約 12%,如果川普真的兌現高關稅的政見,那麼台灣恐會有 50% 以上的出口將受到衝擊。

提及保護主義,以美國為開始,各國為了防止資金(在金本位制下,資金等於黃金)流出和保障工業就業機會,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表示, 1929 年世界經濟大恐慌是保護主義色彩濃度最高的時候,各國為了保護就業機會,緊縮貨幣政策,提高關稅,貿易量減少,大恐慌延續十年,而當時中國正處於割據時代,還感受不到世界經濟的問題,甚至淪為保護主義的受害者。二戰後世界各國開始思考如何解決經濟危機,於是開始調降關稅,使其貨暢其流,創立相關貿易組織,來維繫各國間貿易關係。

台灣是一小型開放經濟國家,和世界擁有自由開放的貿易,與全球經濟高度連動。資料來源/EIU. 製圖/陳家柔
台灣屬小型開放經濟國家,和世界擁有自由開放的貿易,與全球經濟高度連動。資料來源/EIU. 製圖/陳家柔

林建甫表示,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 small open economy),奉行市場經濟,基本體制上沒有存在保護主義,因此台灣不斷接受市場經濟的挑戰,透過貿易一直不斷的往前看齊,一路從輕工業逐漸轉變為電子 IC 產業代工王國。

台灣已經融入全球供應鏈中,佔全球相大大的比重。資料來源/OECD 製圖/陳家柔
台灣已經融入全球供應鏈中,佔全球相大大的比重。資料來源/OECD 製圖/陳家柔

台灣發展至今相關的經濟發展政策,嚴格來說有兩次觸及貿易保護主義,分別為 1945-1958 年的第一次進口替代,為了推廣台灣國內的紡織業,對於國外紡織品進口一律課以高關稅,另外也限制進口、管制外匯,保護台灣本統產業,最終達成新設了六千家以上的民營工業且產值每年成長 10%,成功推行進口替代政策,並且有效節省外匯及創造就業機會。

1969-1980 年的第二次進口替代,在退出聯合國及石油危機的背景之下,又因世界各國實施保護政策,使台灣出口受阻礙,國內的各項建設又跟不上經濟成長速度,政府只好暫時放慢自由化的腳步,調整出口導向,轉而發展重工業。如石化鋼鐵機械設備,繼續維持過高的官價匯率及關稅稅率,進行大規模的公共建設,創造龐大就業機會帶動景氣復甦,最終臺灣度過石油危機且以「中油」為核心,統整「台塑」等中油業者,為石化工業、化纖、塑膠、鋼鐵業奠定基礎。

1986 年以後,台灣在美國政府要求開放市場及立法院打破特權的雙重壓力下,逐步降低關稅、減少進口障礙,包括航空、銀行、保險、證券、電信等部門,在國內市場的開放也包括對外人投資限制的鬆綁。

奉行保護主義保障國家人民的就業權,更促進國內本土產業發展,但長期卻可能不利於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甚至引發他國撻伐報復,保護主義的實施到底是好還是壞?而自由貿易促進人們更有效地分配資源,讓全球資源互通有無,甚至讓貧窮國家得到新技術和資本,但卻會剝削勞工,塑造求快求新的世代好壞參半,台灣稱得上一個經濟貿易相當自由的國家,面對各種經濟上的挑戰,不論是政府或是台灣人民都該仔細思量,如何做才是對台灣總體經濟發展最優良的辦法。

Posts created 845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