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邵永輝、楊智伃/文山報導
位於文山區政大一街上的山坡地,一大片分隔區塊的自耕田,其中一區綠竹筍農田,為青年筍農鄭隆文所有,秉持自然農法精神,持續栽種優良品種。
文山區栽種綠竹筍的農友眾多,但平均年齡則介於 60 多歲左右,很少筍農如同鄭隆文先生,以青年農民之姿,持續為綠竹筍打拼。鄭隆文自小務農,因此對於農業生產並不陌生,但真正開啟種植綠竹筍的路程,則回溯至民國 82 年,當時他只有 20 多歲,相較於普遍高齡化的農民環境,實屬難得。
鄭隆文的耕地至今仍以自家地為主,但因採收、販賣量無法負擔生活經濟,鄭隆文也擁有另一個身份,便是在郵局擔任郵差。現今的他,白天出門為民眾送信,處理郵務工作,晚上則恢復農民身份,對於忙碌的生活,鄭隆文表示,幾乎整年度的生活都是如此,尤其以暑期綠竹筍收成期最為忙碌,但經過這麼多年,已學習如何調配時間。
起初種植綠竹筍,鄭隆文僅以自給自足的方式進行作業。隨著栽種面積增加,也開始擁有販售管道後,鄭隆文開始循序漸進地以自然農法方式種植綠竹筍,並堅持不使用農藥,以天然方式防治病蟲害。這個做法,使鄭隆文吃了不少苦頭,而不使用化學肥料造成的養分不足,必須以黃豆片等,當作天然肥料使用,相對的費用便提高。
綠竹筍在先天上,已經比蔬果類種植不易,但在北部農田幾乎為山坡地情形下,人工栽種為主要模式,體力需求大,人才流失成為棘手問題。
鄭隆文表示,青年人才流失問題有許多原因,首先種植綠竹筍入門難,需要長年經驗的累積,年輕人不願意接手、缺少學習的耐心,再者因農地的侷限,造成收入的不穩定。綜合以上因素,間接使得農業缺少人才。對此,木柵農會推廣股職員張睿耆表示,農會長年提供技術上的資源補助,但也坦承,人力資源並非一時能獲得解決,農會僅能成為輔助角色,為青年農民提供相關課程,同時農會也在近年開始推動農業整合,但礙於農民的互相比較,推廣幅度還有待評估。
回歸初心,儘管面臨許多技術與生產層面上的問題,但鄭隆文表示仍會堅持綠竹筍的種植工作,而最大的成就感便來自食用自家栽種的綠竹筍後,消費者與朋友間給予的回饋。這些動力,將支持鄭隆文持續為栽種優良綠竹筍努力,成就每一顆天然的綠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