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捷倫、王怡文/台北報導
「工業4.0」近年來在台灣受到熱烈討論。九月初,台北南港展覽館更舉辦自動化工業大展,吸引超過7萬5000位技術工程師、多家系統整合商及工業自動化專業人士參與。隨著台灣物聯網時代的興起及通訊技術的成熟,生產智能化將不再只是趨勢,更是國內製造業轉型的契機。
「工業4.0」的概念最早出現於2011年的德國漢諾瓦工業博覽會,並成為其政府提升國內傳統製造業的轉型計畫。透過大數據分析、雲端整合及物聯網技術,供應端到使用端將會全面智能化、數位化及電子化,落實「從需求出發,智慧製造」的核心價值。儘管如此,「工業4.0」並不僅是指生產自動化,而是整個價值鏈,從原料供應到客戶接收使用的即時管理及整合,意即從客戶終端反推設計製造、研發及銷售的過程。
研究機構BI Intelligence報告指出,2014年全球智慧連網裝置安裝數約為70億台,2018年預估將增加至180億台。而工業技術研究院報告更指出,2015年全球製造領域內的物聯網市場規模約529億美元,預估將在2020年成長至133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20.3%。
不僅如此,對於業者來說,「工業4.0」並不只是提升生產力的工具,更能節省無謂的資金、電力及人力損耗。東元集團東訊公司專案經理吳毓麟表示,只要透過各項感測器及制動器,再下載特定手機APP,就能監控工廠設備運轉狀況,即時做處理,便可省下巡視及維修的人員,優化生產效率。此外,公司提供的變壓器、斷路器、幫浦及電容器等智能工廠優化方案,也預期能在2017年為公司帶來6000萬的收益。
目前台灣「工業4.0」發展領域大致可分為「軟硬體系統整合」、「工具機零組件」,「機器人」、「軟體」、「控制器」及「系統整合」,另建有兩間智能工廠。政府方面,行政院也在2015年推出「生產力4.0計畫」,鎖定電子資訊、運輸、機械、食品、紡織、物流與零售、農業等七項行業,且多次舉辦論壇及組團到德國參訪。
東元智慧雲端4.0產品經銷商永嘉控制科技公司總經理林永昇認為,政府可再給予設備開發商更多補助配套激勵,並成立相關專責單位,協助業界落實產學合作,將既有國內成熟的「工業4.0」技術推廣,使企業收到可靠的實質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