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具業漸沒落 客製化尋出路 – 2168期

產業衰退 培養學徒靠興趣

暈黃的燈光,照映在一尊尊佛像上,店內隱約飄散著淡淡的木頭氣味。神像的表情與姿態,彷彿訴說2000多年來的信仰文化。佛像雕刻師臉上專注的神情,像是象徵產業往日風光。雕刻刀一刀刀落下,毫無猶豫。然而,佛具產業的市場漸漸的衰退,逐漸被納入夕陽產業的一份子。

20年前,台北主要佛具店集中於西園路上,目前還有23家維持經營。先前培養雕刻學徒的方式,是要求從早雕到晚,以整日練習換取細膩刀工,力氣的拿捏與神像表情中蘊含的靈氣。但隨著栽培方式改以養成興趣為主,加上電腦化打版,精簡時間及人力,最後才由雕刻師調整細部。廣明軒佛具店二代學徒陳冠任表示,對神明雕刻師來講,一筆一畫的設計都不能馬虎,藉此表達對神明的尊敬與對文化的尊重。家族事業已傳至第三代,經營模式雖遇巨大變革,但對陳冠任而言,老一輩傳承的除了技術,更是精神與重要的情感連結。

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郭迺鋒認為,夕陽產業可說是中性的一個詞彙,除了「衰退」,從另一面向來看,其實夕陽產業是資源的釋出,若是過度保護夕陽產業,反而無法帶來新發展。他舉例,國道收費站拆除,改成電子收費系統ETC,有效減緩過往的塞車情況,減少紙張使用及二氧化碳排放;而取代傳統雜貨店的便利商店,不斷推出新服務與商品,為人民帶來更加便利的生活等。郭迺鋒指出,產業衰退可能涉及很多因素,如:市場飽和、社會價值觀轉變與科技技術成熟,導致創新瓶頸等。雖以「夕陽」稱呼,但事實上並不全然只有負面的部分。

缺乏傳承 機械難取代手工

隨著時代轉變,佛具業者被迫尋求出路。其中包含產業轉型、宣傳與培養更多技術人才等模式。現代人信仰相較過去多元,加上民眾對佛具的需求減少,影響傳統佛具店的生計。

對於目前的佛具產業環境,台北市佛具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張振忠表示,傳統雕刻技藝缺乏傳承,現代佛具業者除了利用電腦化、機械化的方式,以解決雕刻師傅越來越少的問題。雖然如此,他也強調機器終究無法雕刻出手工的質感,因此工會目前也積極透過舉辦活動以推廣傳統技藝,讓民眾正視佛具傳統逐漸消逝的問題。除此之外,佛山軒宗教佛具精品老闆張文杰則坦言,佛具產業在台灣內需市場小,希望政府帶領整個產業開發中國大陸、東南亞市場,讓台灣的精品佛具得以名揚國際。

除了靠轉型翻身,關於宣傳行銷的層面,則可透過佛具商業同業公會向政府申請補助。張文杰指出,隨著時代波動與同業間競爭,公會難以從中協調價格,導致現在公會存在的意義,僅剩向政府申請補助款,辦理佛具產業宣傳活動。張振忠也表示,政府針對文化產業的補助不多,近年來經費也相對減少。以往能夠申請800多萬重建佛具街,如今卻僅剩50萬。另外隨著文化轉型,佛具雕刻師傅人數銳減,對此他盼望傳統文化能再受重視,也期待政府重新正視這項歷史。

轉型契機 創多元藝術價值

傳統祭拜方式因傳承斷層,逐漸簡化。陳姓業者表示,台灣因為少子化及祭拜習慣改變,內需市場減少。許多佛具業者推出新穎的經營模式因應挑戰。

有別於以往大量批發販售的商業模式,不少佛具業者藉由客製化、精緻化的導向,根據每一位顧客需求,打造獨一無二的原創佛具。消費者徐姓民眾認為,佛具精緻化與客製化的趨勢,可望大大提升佛具師傅的雕刻與彩繪技術。佛具業者張文杰也說,現今佛具業者除包辦產業的上、下流業務,還須提供消費者神桌方位與時程安排的建議,使消費者享受更方便及全面的服務。

面對佛具需求量遞減,許多商家將產品從以往「生活用品」定位,漸漸走向如精品般,更具原創性與多元化的規格。業者也需花更多心力向消費者說明佛具價值,並獲認同。對此,消費者巫姓民眾也表示,客製化的佛具不僅能傳承佛、道教傳統,精緻的手工雕刻,更讓佛具成為家裡擺設的藝術品。

傳統產業衰退,帶來轉型契機,科技進步也推動產業新發展,同時也透露市場飽和與侷限、社會觀念的調整等訊息。雖然勢必衝擊相關企業或傳統文化,但也毋需太過悲觀或過度保護。只要用對方法,在傳承技藝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本該落下的夕陽,也能為社會創造極高價值。

 

 

Posts created 845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