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成藝術商機無限
近年來,糕餅的樣式多變,店家不但改良造型與包裝,在口味上也做了許多嘗試,蓮子、水果、咖哩、巧克力及冰品都成為餡料。傳統食品在創意改造下,吸引更多民眾前來購買。
開業長達70年、位於台北市的「雙福食品」,嘗試研發糕餅新口味,以北海道牛奶、炭烤地瓜、拿鐵咖啡和紅酒蔓越莓作為月餅的內餡,產品個性年輕活潑,變化多端。
另一間連續15年榮獲月餅評鑑金牌、位於台北市的「大普美糕餅店」,則將黑糖混合烏梅作為糕餅外皮,這種黑皮的做法源自香港,在老闆苦心研究下,成功與傳統廣式糕餅結合,口感十分獨特。
除了餡料或外皮上的變化,也有一些業者選擇改變糕餅的外貌,熊貓、西瓜等造型都使糕餅從食品轉變為藝術品,讓產品更加吸睛。
時代在改變,產品也要與時俱進,除了更多口味可以選擇,為追上現代少鹽、少油、少糖的消費走向,這些店家也在份量上做出改變,推出小份量的糕餅,讓顧客享用美味之餘,也能吃得輕巧健康,
為了迎接中秋節市場這塊大餅,吸引許多消費者來店內選購。執行長張千奇說:「中秋月的銷量比平常月多了20倍,蛋黃酥的業績更是來到300萬。」文山區傳統老店偉多利的月餅銷量也大幅增加,突破200萬元大關。
老店好口碑 懷舊美味
即使創新產品大舉搶占糕餅市場,大部分的消費者仍傾向選購傳統口味,除了對於糕餅的觀念和以往相差不遠,業者的口碑也是讓民眾固定前往特定店家消費的重要因素。
擁有60年歷史的老店「偉多利」,正是以此類客戶為大宗。師傅高懿宏表示,他鎖定的客戶群與創新市場有區隔,因此不懼怕競爭,在8、9月中秋節期間,店內月餅的業績更增加至總銷量四成。
對傳統業者來說,新產品雖吸引更多顧客上門,但傳統口味的銷量依舊穩定,因為傳統口味是一種文化,在消費者心中占有特殊地位,這是他們從小到大、無法被取代的回憶。
大普美藝術蛋糕門市經理何承璋也認為,創新月餅的出現並非壞事,反而能促進市場熱絡,讓產品更加精進;傳統糕餅在刺激後,更加精緻化、客製化,有助於月餅順應時代的變化。
在經營手法上,傳統糕餅仰賴老客戶的轉介,創新口味則是在行銷通路上費工夫。糕餅業者呂漢智坦言,傳統糕餅在行銷方面不如創新月餅,因為創新糕餅的廣告和行銷手法,甚至網路的運用皆不斷開拓以年輕人為主的新客源,在未來以 科技掛帥的時代,傳統糕餅也必須思考商品新銷路。
另一方面,傳統糕餅業也面臨人才斷層的問題。由於麵包 店師傅要求高、培訓時間長,若要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師傅,學徒至少需在店內工作四年,儘管工作繁重,平均薪資卻只有基礎工資,因此流動性特別高,許多學生畢業後傾向投入飯店餐飲職場,較少選擇麵包烘培業,傳統糕餅業面臨無人傳承手藝的窘境。
重品牌信任 推陳出新
絕大部分的糕餅業者不會以「優劣」比較傳統和創新產品,他們在意整體的營業額,而非個別產品的銷量。根據業者觀察,選購創新口味的多半是年輕人,他們通常比中壯年更能接受新產品,而傳統產品則有較穩定的消費群。
傳統產品的優勢在於永續價值,歷史與文化的累積讓消費者產生信賴;創新產品則具有新奇性,消費者在好奇心促使下,對產品產生期待。若創新產品由傳統產品改進而成,且與舊有產品保有連結時,消費者會將以往的好感延續到新產品上,業者更能擄獲消費者的心。
儘管推陳出新令人為之驚艷,然而創新也有一定的風險。世新大學公共關係與廣告學系教授戚栩僊 指出:「成功創新的關鍵在於定位產品核心價值,若產品脫離原有形式,可能會造成負面衝擊。」他解釋,由於消費者對傳統產品存有既定印象,當該品牌出現不一樣的產品時,消費者可能會無法認同,因此需要重新建構品牌信任。
隨著時代變遷,消費者的需求也跟著改變,如何在創新與傳統間取得平衡,讓產品更加精進,考驗店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