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食安風波不斷,造成民眾人心惶惶;位於碧潭橋下的新北市農夫市集經營至今已三年,農夫市集經理鄭雅郡表示,提倡利用低碳排放率種植的有機農作物,供民眾安心享用,也幫助新北市地區的部分農友。
提及農夫市集與一般大型有機通路的差異,鄭雅郡指出,目前許多民眾仍認為市集只是活動性質。事實上,市集是長期經營,主要為幫助農民,給予一個直接與消費者面對面的產銷平台,可以避免被大盤或中盤商剝削,農民本身的獲利會比較多;而民眾在購買產品時,若知道銷售者即為生產者,對產品的信任感也會提升。
首次逛市集的董姓民眾說,促使購買的動機來自於支持小農的心態,因為這些農民攤販不但了解自家農產品,更對自家農產品抱持高度自信心,消費者在購買當下也會因此感到安心。看見農民認真地向民眾介紹產品,目的並非僅有銷售,感受到他們真心喜愛有機農業,且不自覺流露出的真性情,董姓民眾認為,如此一來享用農產品的心情更為愉悅。
比令農場在市集創立初期就開始合作擺攤,負責人林賢欽說,最初只是興趣使然種植葉菜,一方面自給自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和親戚朋友分享。他三年前經由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輔導,並在台灣原味的創辦人吳美貌授課帶領下,學習到了許多新觀念:除蟲的技巧與如何在不使用農藥的情形下保護作物……等,開始在市集擺攤販售後,由興趣轉變為職業有不一樣的責任感,更努力想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在自家的農作物。
另外,林賢欽表示,農業的收穫不會有立即性的回饋,在得到收穫前的一切都充滿著不確定性,需要投入足夠的金錢和大量的心力。
針對農夫市集目前遇到的困境,鄭雅郡表示,民眾對於有機市集的觀念還是不夠明確,雖然試圖用不同的方式推廣,但效益都不大,且新聞露出率不高。然而,市集主要是為了推廣農業,立意是想幫助農民,因此要先推翻民眾的認知,讓大家了解市集並非娛樂性質,才能真正達到農夫市集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