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人的吶喊 納骨塔別蓋我家 – 2134期

居民成立自救會 成功守衛家園

新北市政府原訂於民國105年深坑區第二公墓興建可容納八萬人的納骨塔,並將納骨塔周圍興建成公園,解決第二公墓長期無人管理的問題,但此舉動並未獲得多數民眾同意,便已進入建造程序,深坑居民為此表達不滿,成立「反對深坑興建納骨塔自救會」,以行動表達對深坑居民的訴求。

反對深坑興建納骨塔自救會會長蕭麗玉表示,民國85年深坑鄉公所因為公墓滿葬,禁止第二公墓繼續埋葬,因此有了興建新店納骨塔的計畫。事隔20年,本要建成新店納骨塔的地區已成高樓大廈,但依法律規定,納骨塔必須離住宅區300公尺以上,因此新店地區已不符規定,為了讓文山區擁有一座納骨塔,方便民眾能夠就近前往,於是才有了深坑納骨塔的規畫,而納骨塔的興建,對以觀光聞名的深坑將是一大打擊,於是抗議組織聯合深坑20個社區,成立自救會,利用掛白布條、撰寫聯署書、成立粉絲專頁等方式提出抗議,並透過議員羅淑蕾向市政府陳情,最後在龐大民意反彈,並經過新北市市長朱立倫同意,以考量地方共識為主的前提,中止了納骨塔的建設。

反對深坑興建納骨塔自救會發言人潘盛隆認為,深坑居民知道要興建納骨塔這件事情的人,大約只有千分之一,但對周邊影響如此大的建設,卻都沒有官員提出妥當的說明,等到新北市政府民政局已接受深坑區建造納骨塔申請,預算報告也都出來了,才讓民眾知曉,這讓深坑居民們無法接受,對於此事,潘盛隆說:「黑箱作業實在誇張!」而在調查過後,自救會團隊也發現納骨塔的興建有諸多可疑之處,例如:公墓地點的選擇,及對深坑觀光環境所帶來的衝擊,種種原因都讓深坑居民感到困惑,因此極力反對此建案。

納骨塔的興建對環境的疑慮甚大,每到清明時節,燃燒金紙所帶來的空氣汙染無法計量,而深坑區的居民凝聚地方意識,中止了納骨塔的興建,讓納骨塔遠離深坑,使深坑能夠維持完整風貌,持續往推廣觀光的方向邁進。

選對了方法 就能愛地球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為落實「節葬」與「簡葬」的殯葬政策,自民國92年起推行環保葬。至今,已有12年之久,由最初的樹葬、海葬到民國102年增設了花葬,將研磨成粉的骨灰裝入玉米纖維的袋中,再放入穴中自然分解,這使得殯葬的選擇更加多元。

台北市臻善園花葬園區服務人員顏小姐介紹,現在的民眾對於花葬等新式殯葬的接受度高,自民國102年10月27日啟用至民國104年2月已經有659人申請。透過在台北車站及公共場合做宣導,提高民眾對花葬的認知度。顏小姐指出,花葬園區給民眾提供多種殯葬選擇,例如:有人希望以牌位來追思,就會選擇放置在納骨塔;有些人則有中國傳統入土為安的觀念,塵歸塵、土歸土的想法,與大地融為一體,就會選擇花葬或是植葬等新式方式,如此還可以成為美麗的風景,一舉兩得。

顏小姐指出,民眾採取花葬率增高,是因靈骨塔的塔位有限,加上台北市禁止土葬,市府會要求開啟一些已經下葬的墓地以做建設,一些老人把骨頭從墓里拿出來,但沒地方放置,就會選擇花葬園安放,還有一點就是民眾對花葬的認可度提高。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墓政管理課課長邱金榮指出,環保葬就是不立碑、不立名,循環使用,花葬的穴位也都是循環使用。顏小姐介紹說,花葬園中的區塊可自行選擇,穴位是重複使用,而穴位的選擇要依據園區規定。課長補充,例如海葬就是集體舉辦,將船駛約六海哩至外海,然後再拋灑。

此外,為了減少喪禮懸掛傳統輓聯所造成之資源浪費,及焚燒時空氣污染等問題,台北市於民國103年底在第一、二殯儀館禮廳全面建置電子輓聯,民眾可免費申辦。並且對陪葬用品也提出環保性的建議,以保護空氣環境。

新的殯葬方式既做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土地資源的節省,讓墓地不再可怕,還使得習俗不變,且尊重傳統,把對先人的追思置於心中。

土葬火葬不便宜 植葬海葬正興起

人的一生經歷生老病死,在中華民族傳統中,生命各階段皆有其儀式,其中生命終結有一套嚴謹的喪葬儀式。在台灣喪葬不僅是一種習俗禮儀,更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早期台灣人大多以土葬為主,直至日治時代,出現火葬的殯葬方式。近年來,台灣多半火葬遺體並將其放置於納骨塔內。自民國91年起,殯葬管理條例鑑於台灣地小人稠因素,開始提倡植葬、海葬等新型態的喪葬方式。

民眾賴忠孝認為:「死了為什麼還要執念於身體?」,而且購買靈骨塔位的價錢不便宜,因環保、經費支出等綜合考量,植葬是他可以接受的葬儀方法。但對於民眾林幸忞來說,畢竟自己為人子女、對於往生者的思念和不捨的情感因素,她仍會遵循傳統習俗,設置塔位、立牌。

「後人才有地方可以憑弔!」林幸忞表示,藉由塔位物化的概念,讓她能在思念逝世親人之時,有地方前去悼念,更有安撫後代兒女情緒的意義存在。不論依循傳統習俗亦或是新型態葬儀方法,皆有其各自支持者。

禮儀師陣容湧入青年大軍

多元殯葬文化隨著時代演進,日益進步,培養專業禮儀師和生命禮儀服務事業管理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育學生敞開心胸面對生死課題。

「要讀的話就滾出去住!」郭舒怡坦言,當初的決定受到家人極力排斥,母親的喝斥讓她一度壓力大到無法負荷,最後她仍不放棄溝通,憑著決心和毅力打動家人。郭舒怡表示,自己能理解殯葬業是外人眼裡的忌諱,就像電影「送行者」的劇情描述。

就讀南華大學生死系三年級的郭舒怡表示,自己在多年前一場親人的葬禮中深受禮儀服務的震撼,立志未來欲從事相關行業。系上規定學生畢業條件必須考取「喪禮服務技術士」丙級證照,同時得修習「殯葬服務實習」課程,藉此瞭解實際操作過程。郭舒怡說,入學後不論是在實質或心靈上都得到相當程度的收穫,像是為了考取丙級證照的靈堂佈置課程和躺棺具的體驗等。但她也提到,系上課程不如預期的豐富,自己靠著相關行業的打工經驗,來彌補學校教育訓練不足和人脈的培養,以便未來至業界實習能夠順利接軌。

跟著禮儀公司的安排,在靈堂幫忙遞毛巾與水,郭舒怡在專業禮儀師的帶領下,瞭解殯葬服務的禮儀習俗與各地風俗的禁忌。像是彰化鄉鎮的特殊習俗,上吊死亡或冤死者的告別式上會看到「綁肉粽」,在告別式的場合放一片榕樹葉子在衣服口袋,離開會場時丟棄能有避邪作用。保持尊重、盡量避諱則是確保平安的法則。

不過她也提及,社會對禮儀服務的觀念已日漸抬頭,未來打算往遺體美容和化妝師的方向發展,自認目前能力不足,透過經驗累積,更加瞭解生死議題背後的意義,重新省思人生,希望自己能成為具備專業素養的「送行者」,改變一般人對禮儀師的刻板印象。

 

Posts created 845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