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艱辛 里民互相包容
座落於萬和里的眷村聚落,曾因都市更新改建成井然有序的國宅社區。原名溪洲仔的萬合里,現今仍居住著退役軍官及眷屬,從原地域搬離至此之建戶、違建戶,得以遷入居住,甚至還有來自公館蟾蜍山下煥民新村的老眷民。
在改建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從爭取軍眷子女承受權到居住陸總部「單身宿舍」的住民被迫搬遷,萬合里社區透過不斷溝通與協商,才達到現今守望相助、敦親睦鄰的社區型態。
沿著改建的道路,走進了萬和里,這裡曾經是陸總部少康退員宿,又名少康新村,過去有著無法妥善處理的大陸軍官長輩,因無法得到妥善的安置,而離開原來的住所。
台北市文山區萬和里里長吳祚榮表示,少康新村是國防部陸軍總部的單身退員宿舍,在眷村改造初期並不知情,但在改建文案送往立法院通過期間才得知,該範圍的住戶不具有居住證,且因該地較屬於員工住宿的性質,依照規定無法改建。
對此,國防部有意將住戶遷往其他地方安置,但許多萬和里的村民卻不願意遷走。
然而,經過吳祚榮深入了解後才發現,該區住戶因長時間居住,早已熟悉當地的環境與生活節奏,深怕遷走後難以適應。
除此之外,部分的住戶已隨居住單身宿舍期間,娶妻生子,若是遷往別的地方,被分配房屋的當事人,在逝世之後,其子女因無房屋的承受權,恐將面臨無家可歸的地步。
在漫長、艱辛又棘手的改建過程中,吳祚榮希望能爭取住戶的居住權,讓居民能夠獲得一筆補償費用,作為保障條件,或是分配到房子的違建戶,僅需以全額的成本價購買房子,而原眷村住戶只需支付百分之二十的成本價購買房屋。
儘管吳祚榮想出解決辦法,但到陸軍總部依法提告侵占土地時,仍在一審以敗訴收場,他只好尋求法律扶助會幫助住戶,所幸在二審上訴時,有部分自己集資改建的住戶得勝訴,但並未改建的住戶依然以敗訴告終。
敗訴住戶遷往農民之家居住,或與之後都市更新的建商進行談判,以爭取到符合自己利益所得最終問題才得以告一段落。吳祚榮分析,敗訴主因歸於當時住戶的法律知識不足,發生許多糾紛卻無法妥善溝通,直到最後居民-間願意包容、理解各方面的問題,自己也以最大的努力,滿足住戶的需要,才使最後改建之路變得順暢。
眷村都更 民自發設關懷據點
「我們自己花錢買儀器,但礙於有設備沒專業,仍然要將結果送回醫院做分析報告。」吳祚榮表示,萬和里在民國102年6月正式成立「關懷據點」。
為了能照顧社區老人健康狀況與身心健康,因此舉辦關懷活動、有衛教課程、卡啦OK、邀請講師分享健康知識等趣味活動,並且教導居住眷村的老人、居民有正確的醫療觀念和疾病預防的方法。
萬和里的里民3400戶不到,卻高達730位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等於社區內每四個人就有一位是高齡人士,老年人口占的比例相高。
吳祚榮為了因應這個狀況,在民國97年與萬芳醫院合作,讓老年人口可以透過遠距測量的方式,直接由醫生透過數據控管,把關里民的健康。
雖然,目前萬和里與萬芳醫院的合約已終止,但在社區關懷據點仍有許多儀器,可以讓里民來檢測自我的身體狀況,未來也將推出感應紀錄卡,並尋求醫院合作,使里民可以透過感應紀錄卡記錄身體情形,身體狀況若有異常,便能攜卡至大醫院做進一步的診斷。
目前萬和里社區關懷據點的義工人數已多達四十幾個,每位義工以一個月一次至兩次輪班的方式巡邏社區,且一周必須到社區關懷據點座班一次,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讓自己居住的萬和里繼續蓬勃發展。
居住在萬和里已近50年的民眾饒鄭玉寶,目前為社區關懷據點的義工之一,當時因丈夫是軍人,工作常跑台北的關係,所以才一起搬入萬和里。
居住在萬和里已近50年的民眾饒鄭玉寶,目前為社區關懷據點的義工之一,當時因丈夫是軍人,工作常跑台北的關係,所以才一起搬入萬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