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北道路改善交通 工程兼顧環保生態

記者 吳宗興、陳揚諺/採訪報導 淡水往返台北的交通壅塞問題長年困擾居民,主要道路經常壅塞。為了紓解車流,政府推動淡北道路建設,預計串聯淡水與北投地區,提升通勤效率。然而,這項計畫自提出以來已超過20年,至今仍因環保議題爭論不斷。環團擔憂紅樹林濕地生態受影響,政府則強調已制定環保措施,盡可能降低衝擊。交通與生態間如何取得平衡,成為未來重要課題。 

水化善終 環保與溫柔平衡的告別

記者 徐藝寧、李允薰、陳飛揚/採訪報導 近年台灣環保葬興起,試圖帶動循環經濟與殯葬文化轉型。水化技術憑藉低碳排放和零污染優勢,能顯著降低能源消耗與污染,逐漸成為寵物善終新選擇,為飼主提供溫柔的告別方式和心理慰藉。然而,儘管其具備多項優勢,惟在法律規範未臻完備,且民眾傳統觀念與心理接受度仍有所抗拒下,應用於人體仍有漫長之路。

必「藥」之惡 農業與環保如何平衡

民以食為天,蔬果農藥殘留是大眾關切的議題,對此政府制定「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然而,台中市食安處曾於2021年啟動生鮮蔬果抽驗監測,共抽驗728件農產品,其中22件發現農藥殘留。專家表示,農藥用量不減反增,問題在於沒有完善配套措施,汰除高風險農藥的同時,新藥效果又不如預期,看似是對環境較友善的選擇,但影響的卻是農產成果,且全球暖化對農業衝擊亦成一大變數。

天然泥染兼顧環保 手作溫度世紀流傳

傳統泥染的原料取自於自然,相較於化學染劑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泥染的染液除了能保護皮膚,同時也可以直接回歸自然,形成友善循環。台灣泥染文化資產工作室博士廖倫光堅守環保永續與人文情懷,除了自身的推廣,更在社區大學開班帶領學生,將泥染文化傳承發揚,並交付下一代。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