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北道路改善交通 工程兼顧環保生態
記者 吳宗興、陳揚諺/採訪報導 淡水往返台北的交通壅塞問題長年困擾居民,主要道路經常壅塞。為了紓解車流,政府推動淡北道路建設,預計串聯淡水與北投地區,提升通勤效率。然而,這項計畫自提出以來已超過20年,至今仍因環保議題爭論不斷。環團擔憂紅樹林濕地生態受影響,政府則強調已制定環保措施,盡可能降低衝擊。交通與生態間如何取得平衡,成為未來重要課題。
記者 吳宗興、陳揚諺/採訪報導 淡水往返台北的交通壅塞問題長年困擾居民,主要道路經常壅塞。為了紓解車流,政府推動淡北道路建設,預計串聯淡水與北投地區,提升通勤效率。然而,這項計畫自提出以來已超過20年,至今仍因環保議題爭論不斷。環團擔憂紅樹林濕地生態受影響,政府則強調已制定環保措施,盡可能降低衝擊。交通與生態間如何取得平衡,成為未來重要課題。
記者 林資婕、謝語萱/採訪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提升,綠色餐廳逐漸興起,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飲食選擇。而為了達到綠色餐廳的標準,餐廳需符合六項綠食宣言,業者選用在地有機食材來實踐這些目標,減少碳足跡並保護環境,不僅將環保與美味相互結合,也引領著未來的飲食趨勢。
記者 蔡翌暄、林芷君、李宜姗/採訪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與時代演變,人們對於身後大事也逐漸「從簡」化。土葬用地 […]
記者 鄧渝楓、謝卉筑/採訪報導 台灣四面環海,擁有漂亮的海岸線,不過,當你走到岸邊,有沒有發現地上總是遍地垃圾 […]
[…]
記者 徐藝寧、李允薰、陳飛揚/採訪報導 近年台灣環保葬興起,試圖帶動循環經濟與殯葬文化轉型。水化技術憑藉低碳排放和零污染優勢,能顯著降低能源消耗與污染,逐漸成為寵物善終新選擇,為飼主提供溫柔的告別方式和心理慰藉。然而,儘管其具備多項優勢,惟在法律規範未臻完備,且民眾傳統觀念與心理接受度仍有所抗拒下,應用於人體仍有漫長之路。
記者 李俊德、陳薇安、王懷瑄/採訪報導 政府全面禁伐天然林後,市場所需木材99%從國外進口,無形中助長非法木材 […]
民以食為天,蔬果農藥殘留是大眾關切的議題,對此政府制定「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然而,台中市食安處曾於2021年啟動生鮮蔬果抽驗監測,共抽驗728件農產品,其中22件發現農藥殘留。專家表示,農藥用量不減反增,問題在於沒有完善配套措施,汰除高風險農藥的同時,新藥效果又不如預期,看似是對環境較友善的選擇,但影響的卻是農產成果,且全球暖化對農業衝擊亦成一大變數。
記者林郁庭、張芷妤/採訪報導 許多家庭每年都會更換家具,但是這樣的消費行為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資源浪費。基隆市環保 […]
傳統泥染的原料取自於自然,相較於化學染劑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泥染的染液除了能保護皮膚,同時也可以直接回歸自然,形成友善循環。台灣泥染文化資產工作室博士廖倫光堅守環保永續與人文情懷,除了自身的推廣,更在社區大學開班帶領學生,將泥染文化傳承發揚,並交付下一代。
隨著現今人們對環保意識的提升,環保用品成為日常中的重要關鍵,塑膠保鮮膜因無法生物分解,市面上出現用蜂巢製成的蜂蠟布,蜂蠟布作為一種保鮮替代品,不僅具有良好的保鮮效果、及擁有重複使用的特性,大幅降低對環境的汙染,是現今民眾追求綠色生活的新選擇。
再生修惜站,修復和再利用人們不再需要的物品,不僅幫助了需要物資的人,也促進了環保意識的提升。熊爸的修惜站逐漸發展成為了社區的中心,成為當地居民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平台,並激勵了更多人參與環保的行動。
記者 黃詩庭、曹莉穎/採訪報導 近年來,塑膠製品隨處可見,竹製品漸漸消逝,而竹子做為早期台灣社會常用的製材 […]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