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土肉桂復育路 蘊藏濃厚祖孫情
台灣特有種土肉桂曾因早年錯誤政策差點走上滅跡一途,土肉桂復育推手殷嘉蔓意外發現土肉桂的妙用,因而與研究團隊攜手進行復育計畫。她盼望能將土肉桂的好再次讓大眾知道,讓土肉桂能在樹林中茁壯生長。
台灣特有種土肉桂曾因早年錯誤政策差點走上滅跡一途,土肉桂復育推手殷嘉蔓意外發現土肉桂的妙用,因而與研究團隊攜手進行復育計畫。她盼望能將土肉桂的好再次讓大眾知道,讓土肉桂能在樹林中茁壯生長。
街道旁的行道樹修剪後,剩下的枝條都去哪了?根據台南市環保局統計,廢家具和廢樹枝經過處理後,仍有1萬公噸無法再利用。為了搶救珍貴的木材,就有業者投入廢木回收,將廢木再製成產品販賣,實現循環經濟。
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以20至45歲台灣成年人為例,每年總計花費約1620億購買衣服,被丟棄的衣服更多達520萬件,數量龐大的棄置衣物逐漸成為當今社會重視的議題。
由環保署2018年的統計來看,台灣廚餘回收量高達59萬公噸,將廚餘桶堆疊起來可達到約1萬3,500座台北101的高度,且浪費數量逐年增長。不管是在運送的途中,還是在餐桌上,被浪費的食物數量越來越多,而這也是全球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之一,為了達到環保的目的,近年來由聯合國開始,逐漸提倡永續飲食的概念。
「你們怎麼敢!」(How dare you!)瑞典氣候女孩桑伯格(Greta Thunberg)在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上痛批當局者們只顧經濟發展,面對氣候變遷的急迫性毫無作為。怒吼的同時,全球各地皆面臨氣候的反撲,人類的行動刻不容緩。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公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紙容器回收量相較去年同期多出近三倍,主要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擔心病毒傳播,轉而採用外送、外帶等消費模式,因此「環保外送」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創新技術與農業結合,在永續、循環和再生議題的重視下,許多產業也發展出循環再生技術並結合自家的產品,更有農家運用永續循環農業發展出自然養雞法,除了可以降低化學的使用,也讓動物享有更好的生存環境。
地處偏遠,位在新北市五股區的獅子頭公共托老中心(以下簡稱「五股公托」)旁,有著一片生機盎然的魚菜共生農田,正一天一天茁壯;不過天天尋視它的並非農夫,而是五股公托的老人們及社工。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色漸暗,晚風微涼,夜幕中熒光飛舞,這是許多人記憶中的美景,但隨著生態被破壞,螢火蟲等許多的昆蟲都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直到生態復育的推進,曾經消逝的美麗才再次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
「環保自然葬」以火化方式將遺骸燒成骨灰,不做永久設施,不放進納骨塔,也不立碑,不造墳,用最少的污染和環境負擔而以樹葬、花葬、海葬或灑葬等方式,讓骨灰歸於土地的一部分,永續循環於世。
Hi!We Are Back!」諧音「海,我們回來了」模擬垃圾的心情,攝影展不但重現海洋垃圾的風貌,也讓觀眾知道即使垃圾丟掉後,還是會重回到生活中,人類的責任尚未完成。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