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老 霞海 大稻埕
走過台灣百年歷史,曾為大台北最繁榮地區的「大稻埕」,源自過去一大片曬穀場而得名。開港通商後,大稻埕成為台灣北部商業貿易的集散中心,同時融入中國大陸、本地、西洋的歷史文化。而「霞海城隍廟」更是遠近馳名的月老廟,每年來拜月老求姻緣的信徒更是絡繹不絕。
完整內文1920年代是大稻埕最浪漫的年代,同時,大稻埕也是台北最富有復古氣息的街區之一,大稻埕因當時開港通商而成為物資集散地,連帶旗袍業的興起,但隨時間發展,台灣傳統產業逐漸式微,從前繁華的旗袍業,也轉變成生意冷清的現象,大稻埕店家及政府便開始轉型,透過租借旗袍體驗,振興傳統產業並增加商機。
完整內文大稻埕保留過去特色建築,經過百年洗禮依舊有著老台北的味道,不過逐漸式微的在地文化,在近年來文創的進駐,注入另一股新力量,透過產業鏈連結,進而帶動傳統產業的發展。
完整內文位在大稻埕1915年創立的老綿成,是臺北僅存的傳統手工燈籠店,現由第三代傳人張美美女士所經營。燈籠過去除了照明功能外,亦有象徵光明圓滿與「添丁」意味,被廣泛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過隨著世代更迭,燈籠也逐漸被電燈取代,導致傳統燈籠必須面對殘酷的生存問題,而張美美巧思利用客家花布,賦予傳統燈籠新的生命,也象徵著在為這座舊城照亮。
完整內文《海上花》、《聶隱娘》等電影,陳忠信師傅一針一線繡出的服裝,細節中隱隱透出傳統藝術的美。面對自己的信仰,就像他在面對自己的手藝,想要好好一針一線、一字一句地傳下去。
完整內文大稻埕一直是個商業發達、文化繁茂的地區,但近幾年傳統的老街店家受到消費者消費模式改變的,來老街購買貨物的人數已不如以往,但是透過文創產業的入住,讓全新的元素在大稻埕上開啟了新的面貌
完整內文迪化街初建於 1850 年代,當時「中街」與「中北街」已是台北商家的重要聚落。迪化街商圈許多百年老店風光不再,這個充滿台北城歷史的地方需要思考如何轉型。
完整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