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謝卉筑、鄧渝楓、謝佩珊/採訪報導
根據111學年度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統計年報指出,全台體育班學生約有3萬6千人。對於這些既是學生,又是運動選手的孩子們來說,如何保持好學生的本分,兼顧課業的同時也維持訓練、面對比賽,是一大挑戰。位於台北市的松山家商體育班,影響他們最深的,或許不是課堂上的老師,而是訓練場上的教練。
兼任教練與「爸爸」 全方面照料學生需要
在田徑隊中,不只講求課業成績與訓練體能,選手的心理素質也是重點。於松山家商田徑隊擔任教練的高嘉慶,既有一般魔鬼教練的嚴格,又如學生的家人一樣,陪他們面對失意,協助他們調整狀態。
松山家商田徑隊的隊員陳叡楷,曾因大腿前側受傷,在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以兩秒之差與冠軍失之交臂。即使陳叡楷受傷復健中,高嘉慶並未因此取消訓練,反而針對他的傷勢復原及體能狀況,安排循序漸進的適度訓練。在高嘉慶這種嚴而有愛的指導下,陳叡楷拋開受傷帶來的陰影,逐步調整成最佳狀態;在2025年東京元旦競走大賽中,以42分49秒的佳績,奪下第三名,創下個人最佳紀錄。

在每當段考前夕,高嘉慶會在訓練結束後,特別把學生留下加強課業,並安排成績優秀的學生協助需要幫助的同學。如果學生不認真,學業成績未及格,將有可能遭到禁賽,讓學生兼顧體育與學術兩方面。另外,體育班學生常因訓練受傷,除了陪孩子們走過低谷,高嘉慶連學生的健康也一併包辦。為了處理學生的運動傷害傷患,他特別修習運動防護與包紮、按摩與針灸;甚至,在假期花上至少三小時,親自從台北驅車前往台南,只為帶受傷學生到名醫診所醫治。為讓學生在比賽時體能保持最佳狀態,他請出當營養師的太太,為學生設計餐單,確保處於發育時期的孩子吸收足夠的營養。田徑場上不苟言笑的高嘉慶,如普遍教練一般,嚴肅地注視學生的比賽表現;場下,他卻成了孩子的第二個父親,在賽後檢討,他戴上手套手撕雞肉,親自為孩子送上,讓他們在賽後補充他們體力。

從陪跑到奪冠 按學生性格因材施教
在台北市113學年度中等學校運動會中,松山家商的吳姿誼在3000公尺障礙賽勇奪第一名。然而,吳姿誼的體育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她笑說,自己國中時成績很爛,也是亂跑一通;升高中後,遇到高嘉慶,才選定3000米障礙賽作自己的主要項目,開始跑出成績。

談及進步關鍵,吳姿誼總是會提到「心態」二字,而「心態」與高嘉慶的因材施教息息相關。回想國中田徑隊人數眾多,練習時跑在中間的她,總是有種「陪跑」感覺,「看著跑在前面的隊友,好像只能盲目跟着前方,也沒動力堅持下去」。不過,到了松山家商田徑隊後,高嘉慶看準吳姿誼容易受環境影響,便改以小組形式練習,並幫她訂定合適的目標秒數。經過一番調整與鼓勵,吳姿誼因為藉由合適的訓練方式,看到自己的能力,找到努力的方向,也相信自己能成為「跑在前面的人」。
台灣體育班制度獨特 長遠發展需檢視人力資源投入
運動筆記譽為「田徑場上的中距離徑賽不老傳奇」的洪鈺釗,不僅在全國運動會男子800公尺賽事中達成四連霸,還曾代表台灣出征亞錦賽。與許多從小便進入體育班的選手不同,他的田徑生涯起步較晚;不過,開啟田徑之路之後,他的目標更明確,在考取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後,到母校任教,以自身經驗協助莘莘學子。
洪鈺釗說,台灣的體育班與許多國家不同,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制度。以美國的大學為例,運動員大多修讀一般專業科系,而非體育相關科;他們不一定靠運動升學,即便美國確實有運動科學、運動管理等相關學科,但競技或體育系所相對少見。而且,台灣在運動科學的輔助方面仍相對薄弱。例如,運動防護、心理諮商、科學化訓練等支援系統尚未全面建立,導致運動員在訓練與比賽過程中,難以獲得完整的專業支持。
回顧全球體育發展現況,他表示,台灣在發展體育方面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基層運動員的資源不足,沒有足夠的支援。體育班學生要同時進行訓練跟兼顧課業,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通常向教練求助。以上情況,讓教練的角色更為關鍵,教練的言行舉止、決策都可能對選手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教練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知識,還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以確保選手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

學術非升學唯一選擇 體育班協助找出新方向
台灣升學制度競爭激烈,並非所有學生都能適應傳統的教育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下,部分學生選擇憑藉自身專長,進入體育班開啟不同的學習旅程,發揮獨一無二的光芒。專項100公尺賽跑的林亞潼,學業成績雖並未名列前茅,不過從小就喜歡跑跑跳跳,體能比一般孩子都好,在家人的支持下進入體育班。在台北市113學年度中等學校運動會中,她表現出色,獲得二銀三銅的優異成績。
據林亞潼母親描述,孩子本身較有個性;加入體育班後,因每日有固定的訓練時間與計畫,孩子從中學習自律,變得更有責任心和榮譽感。另外,因為頻繁參與訓練與比賽,林亞潼不但有更多與隊友相處的機會,更結識了來自其他學校的對手,讓她從與人交流中互相學習,同時開始思考人生目標。

林亞潼的母親表示,因為女兒走上體育班的道路,從運動中獲得成功感,也逐漸建立了對讀書的信心,找到升學的方向。處於升學關鍵時期的林亞潼分享,目前計畫透過「運動績優單獨招生」升學管道考取台北市立大學或國立體育大學。
雖然林亞潼尚未確定將來要從事什麼職業,不過,在體育班的經歷確實為她提供更多升學機會。即使林亞潼的長期目標尚待探索,至少藉由體育這條路,她找到了對未來的希望。日後,無論是繼續追求運動生涯,還是投入其他領域,她仍然有自信發展自己的人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