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曦、郭芃萱、張家葳/採訪報導
老舊房屋外,由黑鐵凹折後焊接成富士山、祥雲或幾何圖形的鐵窗花,在玻璃窗外築起一道兼顧美觀和防盜的保護層,守護老宅住家安全。隨時代變遷,考量人力成本和逃生安全,鐵窗花迎來轉型。除了在原先窗框上加設逃生口外,更有許多以鐵窗花為主軸的文創商品,讓承載台灣文化的鐵窗花得以在時光的洪流中站穩腳步。
經濟起飛 建築指標
鐵窗花,是台灣1950到1970年代建築文化中一抹獨特的風景。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金工工作室負責人賴女士說明,當時一樓安裝鐵窗以防盜為主,而二、三樓以上,則是為防止孩童墜落的防墜窗。外觀設計簡單,鐵窗未見特殊圖案,自國民政府遷台後,經濟水平提升,家庭建築逐漸追求美觀與功能並存,鐵窗便開始有了各式圖案,逐步形成過去台灣人的共同記憶「鐵窗花」。
賴女士提及,在鐵窗花全盛時期,台灣焊接技術顯著進步,鐵窗花開始出現帶有深意的複雜圖案,如龍鳳象徵吉祥、花瓶象徵平安,更融入堂號或姓氏,展現鐵窗花高度客製化的特質。鐵窗花工作室老闆蔡志煌亦指出,過去鐵窗花也是鐵工增加客源的宣傳,憑藉精湛的手工技術,利用黑鐵等材料,打造出精美的鐵窗花後,加上鮮豔的塗裝,成為過去台灣住宅具指標性的一道風景。
傳統鐵窗花的光輝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暗淡。蔡志煌表示,傳統鐵窗花使用黑鐵製作,抗鏽能力不佳且製作需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而近年來,不鏽鋼、鋁合金等新材料興起,因抗鏽性強且免保養,逐步取代了傳統鐵窗花。蔡志煌認為,時代演進進而造成材料更新,是鐵窗花被淘汰的主因。
傳統鐵窗花的保養也相對困難與複雜,需要定期除鏽、上底漆與上顏色漆。賴女士說明,鐵窗花完整保養程序需耗費約三週時間,耗時又費工。她也說明,過去鐵窗以秤重計價,後期加上人力成本後,整體成本驟然提高,間接加速鐵窗花的沒落。
現今鐵窗花工藝走向全客製化服務,依照客戶需求設計與手工打造,從彎鐵、焊接再到上漆,過程複雜繁瑣,並非能夠輕易大量生產的商品。蔡志煌坦言,鐵工並不是輕鬆賺錢的工作,長期從事焊接工作容易造成眼部職業傷害,若沒有熱愛鐵窗花的心,很難有新血願意投入。
匠心獨具 藝術再現
儘管鐵窗花在建築市場中式微,但仍以全新形式裝飾住宅。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盧錦融表示,如今愈來愈多人 將鐵窗花視為室內設計的重要元素,不再僅限於傳統防護功能, 而是將其融入現代設計,利用鐵窗花製作空間隔斷或裝飾牆面。
鐵窗花工作室老闆娘郭芳依指出,近年鐵窗花不再侷限於以往的幾何圖案,過去接觸的許多客 戶,不乏希望在鐵窗花中融入家庭成員的手繪圖案、寵物形象或紀念符號,藉此留下屬於自己獨特的故事。鐵窗花除了乘載台灣傳統文化外,更在客製化圖案中被賦予不同的人生故事,滿足個人情感寄託的需求。
蔡志煌說明,客製化鐵窗花通常對細節有更高的要求,製作上相較於重複性高的幾何圖案更加複雜,前期與客戶的討論和圖樣草稿修改,也使得製作過程比以往耗時。郭芳依則表示,製作客製化鐵窗花,不僅是讓更多人欣賞這些傳統工藝品,更希望客戶能透過鐵窗花留下屬於自己的獨特回憶。
日常生活 歷史脈絡
鐵窗花逐漸消失,是時代演變的結果。新材料與技術的普及,雖讓鐵窗花難再以功能性競爭,但其文化價值卻不容忽視。如何保存逐漸消逝的記憶,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老屋顏工作室透過影像及文字記錄台灣老宅,並出版書籍和商品,保存愈來愈少見的傳統建築工藝。負責人楊朝景表示,期望透過平面媒體呈現台灣生活文化,吸引大眾的注意,進而引導民眾接觸關於台灣的文化符號。他認為,富有歷史脈絡的特色物件,比起能輕易複製的商品,更能真實代表一個地區和族群的文化。
賴女士分享,參與市集擺攤的過程,常有民眾在攤位前駐足,討論彼此記憶中在老家或巷弄內見過的鐵窗花。此時,融合鐵窗花的文創商品便成為絕佳的教育素材,她也經常和民眾分享鐵窗花的歷史價值,呼籲大眾重視鐵窗花的獨特文化意涵。
鐵窗花作為台灣建築文化的標誌性元素,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老屋顏工作室負責人辛永勝談到,文化融入生活跟與歷史,才能真正影響人心。儘管鐵窗花並非台灣獨有的建築工藝,但依然反映了台灣獨特的歷史與文化特色,不僅是視覺符號,更代表無法被複製和取代的台灣故事。
文化美學與急難逃生間尋平衡
在台灣眾多老屋中,鐵窗花是常見的裝飾與防護設計,具備防盜效果外,也蘊含著濃厚的傳統美學。《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住宅若是要安裝鐵鋁窗,不得妨礙逃生且突出牆面,若有違反則須予以改善或拆除。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災害搶救科科長蕭柏桓表示,過去加裝鐵窗多是為防盜,通常會將整座牆面封死,可能造成火災或急難時逃生不易,曾有相關案例,因屋主安裝鐵窗並未保留活動窗口,阻擋逃生路線而造成延誤救援。
蔡志煌指出,論技術方面,在鐵窗上保留逃生出口完全可行,但近期接觸的案例中,多數已從舊時的防盜鐵窗,轉型成保留記憶的擺設。在一般情況下,若客人未提出要求,他不會主動建議在鐵窗花上保留逃生口,因為即使是製作較為傳統的鐵窗花,住家通常也會留有其他逃生窗口,較不會有逃生隱患;但他也坦言,若新聞出現鐵窗阻礙逃生的相關報導,短期客戶對於製作逃生窗口的需求則會增加。
鐵窗花保養不易,成本也較其他建材高,因此逐漸被市場淘汰,賴女士表示,除了要在鐵窗花上保留活動開口,更重要的是定期保養維護,若是長期閒置,沒有潤滑或檢修,在關鍵時刻容易因鐵窗鏽蝕而無法開啟。
蕭柏桓指出,鐵窗設置逃生出口固然重要,但火災時,鐵窗溫度也會隨火勢升高,此時要開啟逃生窗也有難度。他呼籲民眾可購買煙霧偵測設備,安裝於室內,一旦起火就能察覺,以利後續逃生或自行滅火。同時他也提醒,偵測系統不僅是保護自家安全,同時也成為住戶間的一種保護措施,曾有民眾家中偵測系統警報響起,卻未在屋內發現起火點,後才發現是樓下鄰居家中起火。
鐵窗花作為台灣老屋的文化象徵,承載傳統美學與家庭記憶,也在居家安全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時代變遷與居住需求的改變,居民也應強化消防意識,唯有在傳統與安全間找到平衡,才能讓鐵窗花在承載文化價值的同時,成為保護生命與財產的夥伴。
舊物新生 奠基傳統放眼創新
隨鐵製窗花逐漸被不鏽鋼及鋁製窗框取代,鐵窗花的用途不再侷限於防盜窗,而是轉型為具紀念價值的客製化擺飾。蔡志煌提到,目前鐵窗花工作室訂單多數並非作為窗框使用,更多是將鐵窗花製成屏風、桌上擺飾或招牌以裝飾住家及店舖。賴女士也建議,家中若仍在使用鐵窗花,當鏽蝕損壞需要汰換時,比起整扇丟棄,可保留部分窗花元素再製成裝飾,賦予舊物件新生命。
賴女士坦言,多數人在參與製作前,並不理解鐵窗花飾品的定價依據。其中的費工、費時只有親身參與才能感同身受,開設體驗班除了推廣金工技術外,讓民眾了解金屬工藝品製作的不易。
隨著鐵窗花轉型為文化創意商品,不僅保留台灣獨特的歷史記憶,也結合美觀與實用性,在現代生活中持續發揮影響力。楊朝景指出,鐵窗花遍布世界各地, 當我們能透過台灣鐵窗花的歷史與轉型過程,看見其中有別於他國的獨特發展脈絡,鐵窗花便成為台灣獨一無二的文化象徵。
延伸閱讀: